中評社北京6月15日電/銀行家雜誌刊載中國銀行的陸曉明、邊衛紅的文章指出,鑒於美國及其貨幣政策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特別是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特殊性,美國實施的量化寬鬆政策引起了全世界的格外關注和爭議,未來美國貨幣政策動向也將成為決定全球經濟金融走向的最大變量之一。本文認為,美國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2)將如期結束,繼續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的必要性在降低。寬鬆貨幣政策將開始“轉向”,但轉向可能存在延誤。寬鬆政策的退出意味著全球充裕低成本資金時代即將結束,將對全球經濟金融發展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影響,中國應及時制訂應對措施,防範可能帶來的風險。
轉向的路徑和時機
本次金融危機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實施體現出美聯儲貨幣政策工具目標由利率轉向資產負債表。繼全球多個新興經濟體加息,歐洲央行也步入加息行列後,全球密切關注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動向。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在促進增長與控制通貨膨脹間維持平衡。相應地,聯儲政策轉向和市場對其的預測難度在於:聯儲將在何時以及如何結束超常寬鬆的貨幣政策(包括傳統利率工具和QE2)。
傳統利率政策轉向
作為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的利率,針對其轉向,美聯儲在2011年提升聯邦基金利率的可能性很小,但會通過過渡性工具回收流動性。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過去20多年裡,美聯儲從未在實際失業率高於自然失業率1.2個百分點的情況下開始緊縮貨幣政策。由於勞工市場的結構性變化,自然失業率很可能已經從過去的5%上升到了6.5%。即使這樣,鑒於到2012年底之前,失業率降至7.7%甚至更低水平的可能性很小,同時,美聯儲已專門設計短期利率以外的工具作為回收和控制銀行過多流動性、防止通貨膨脹的補充手段,所以除非通貨膨脹壓力失控,美聯儲不會急於提高聯邦基金利率水平,結束超常寬鬆的貨幣政策。第二,美聯儲滯後於其他央行升息,可以獲得外生效應。其他央行率先升息會進一步導致美元對主要貨幣的貶值,如歐洲央行升息已促使美元對歐元貶值3%,美元的外生性貶值將有利於促進出口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