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3日電/《瞭望》新聞周刊的文章指出,中國鐵路市場始終把握在自己手中。高鐵技術大規模引進,也不過是“以金錢換技術”意義上的一般技術貿易。
中國高鐵技術的迅速進步,曾經被原鐵道部形容為“以市場換技術”的成功,也在一定範圍內令社會信以為真。但是,這個說法不符合事實。
事實上,“以市場換技術”的政策思維是1990年代的產物,其背後的邏輯是認為對外資全面開放雖然會讓渡一部分國內市場,但外資會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在實踐中,這個政策至少包括兩個要素:允許外國企業在華設廠,允許外國企業在華直接銷售外國品牌的產品。
而中國鐵路裝備工業的主要企業並沒有與外國企業合資,唯一的例外是與龐巴迪的合資企業。而且,中國的鐵路市場也不允許外國企業直接銷售外國品牌的產品。即使是2004--2006年的大規模全面引進,也不屬於“以市場換技術”模式,而是純粹的“以金錢換技術”,不過是一般技術貿易而已。
鐵路市場“天然”拒絕外資控制
也許外國企業最初有過自己的盤算,認為一旦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工業就會對其技術和產品產生長期依賴,所以在中國高鐵技術引進中為爭奪立足點作出了比通常情況下更大的讓步。長客和四方的技術人員都提到當時外方在培訓中,很有把中國企業建成其產品製造基地的味道。
中國高鐵後來的發展就使它們失算了——中國再沒有引進過升級換代的車型,而是走上了自主創新的道路。事後可以看得很清楚,沒有對外資開放中國鐵路市場有兩個明顯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