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2日電/針對社會聚焦的延遲退休等養老話題,官方有了最新的表態。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日前有媒體報道,人保部副部長胡曉義說,我國將採取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的方式,以一年提高幾個月的“邁小步”方式進行。曾有傳言,延遲退休對公務員更為有利,政策可能會先從機關事業單位開始實施,胡曉義對此明確表示沒有聽說過。
對於這樣的消息,公眾還是有彈有贊,不過就網絡留言跟帖而言,還是傾向性比較明顯的反對之聲。相對於不久前中央宣布“單獨二孩”政策的受歡迎程度,養老政策上的質疑之聲恐怕要大得多。
就人之常情而言,工作了大半輩子,多數人可能還是願意及早退休,享受天倫之樂。即便是希望發揮餘熱的勞動者,他們也可以通過返聘等方式重回工作崗位,所以,公眾對於普遍延遲退休並不太感興趣。政府推行的延遲退休顯然不是基於勞動者迫切的工作熱情,而是養老金支付缺口。
也正是這樣的原因,延遲退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當然,從國際趨勢和人均壽命延長的角度來看,適度延長退休年齡也並非一無是處。不久前,英國政府也提出,英國人的退休年齡在本世紀40年代有可能提高至69歲,而目前這個數字通常是65歲,到2020年提高至66歲,2028年提高至67歲。
這種階梯型、漸進式延長的退休年齡,也將為我國所採用。胡曉義就說,延遲退休年齡一定要“邁小步”,以“一年提高幾個月”的方式,一步一步來,用較長一段時間逐步完成平滑過渡。但是,即便是小步走的方式,公眾在情感上也可能不願意接受,在我們看來,要想延遲退休年齡恐怕還需要更多激勵機制和公平安排。
首先,用獎勵的辦法促使人們主動延遲退休。延長退休年齡既然是國際趨勢,並且通常會用三五十年來實現,那麼“風物長宜放眼量”,對於率先延遲退休的群體,在推廣期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或補償,在公眾逐步接受後再恢復常態。延遲退休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主要是為了填補養老金的缺口,為了省一筆錢,那麼這種理由很難被公眾接受。這種謀劃也算不上“上策”,當一種政策遇到多數群眾抵觸的時候,它的執行恐怕也不會到位。那還不如用激勵的辦法,讓延遲退休對個體有更多好處,促成“趨利避害”的選擇,比如減免個人所得稅、額外提高養老金基數,或者增加其他的福利。
其次,延長退休年齡必須實現更加公平的養老。當前,養老金的領取存在“雙軌制”,企業職工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差距過大,已經積累了較多的矛盾。所以,公眾對延長退休年齡的抵觸,其原因不乏對這種差距的不滿。尤其是,公眾還認為延長退休年齡更有利於國家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尤其是居領導崗位的人,不僅讓他們更加“戀棧”,而且他們在任時間越久,其各種崗位待遇也會越高,對應退休金也越高。這種相對落差越大,公眾對於延遲退休就越抵觸,只有清除“雙軌制”,讓大家在統一、公平的標準下退休養老,公眾才會真正接受這種安排。
其三,必須創造出更多適合中老年人又不與年輕人爭奪工作機會的崗位。也就是說,當勞動者跨過原來的退休年齡線,如果身體還能適應原崗位那麼可以繼續工作,如果身體不能適應則可以轉換崗位,新崗位既能發揮作為中老年人的餘熱,又能騰出老崗位給年輕人。否則的話,一些特殊工種,比如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者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這些勞動者比普通工種的勞動者通常提前五年退休,如果這個群體也要延長退休年齡,恐怕會給勞動者的身體帶來無法承受的損害。當然,如果能夠開發出更多適合他們的新崗位,不需要拘泥於年齡和體力等因素,那麼這種延長退休也未嘗不可。
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公眾普遍擁護的延遲退休方案才可能真正落實,否則對於年逾六旬的勞動者,難道還要強迫他們繼續幹活?這種做法,無論是情感上、文化上恐怕都難以被認同。那麼最終的延遲方案也會落空。這樣,不僅損害了政府權威,而且也會讓老齡化的中國面臨新的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