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月刊:台灣“厭世代”的現實困境與破解

http://www.CRNTT.com   2024-12-01 00:00:41  


表1:厭世的十大特質
 
  2.厭社交:社交倦怠

  社交倦怠是厭世感中的重要一環。“厭世代”青年生在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網絡和智能型手機已是與人類密不可分的傳播工具,“人機一體”刷著抖音、把看YouTube當成配飯的娛樂,以及在各式社群網絡關注朋友圈動態等,是年輕人常見的生活模式。由於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增加,使親身人際互動機會減少,導致青年對現實的人際相處感到有壓力或想逃避,進而形成社交倦怠感。據台灣“網絡溫度計”調查發現,當代青年常見的十大厭世特質(如表1),就包括享受孤獨,討厭應酬,拒絕聚會等社交倦怠特質,而這也是厭世青年身上所共有的重要特質。

  3.厭功績:功績倦怠

  “厭世代”還透視出對所謂“功績社會”的厭倦。因為功績社會強調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并用較為單一且模板化的評價體系來規訓人們,例如學校強調升學率,社會重視高學歷,家庭歡迎“乖孩子”,工作要考“鐵飯碗”。這些規訓以加強、鼓勵的方式,強化精神力量的方式,鼓勵你不斷上進和進修,從而成為一個達標的人。這種價值觀逼得人喘不過氣,使“厭世代”青年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就業挫折中逐漸消磨了鬥志,對所謂“功績社會”產生倦怠感和無助感,於是故意展現一些不符合社會期望的作為,例如他們利用媒介技術通過拼貼等方式,輸出具有“擺爛”意味的文字、圖片和表情包等,以一種“懶”或“廢”的態度來回應“努力便成功”的生活價值。

  其實,厭世青年早在校園時代就已厭倦了積極樂觀。“政大厭世陣綫”在其臉書帖文便清楚道出類似心境:“其實這已經不是個念書就一定可以翻身的年代……無論念什麼大學,出社會後大部分人都得很辛苦、很努力才能活下去。”⑧這條帖文的點贊人數高達4291,轉發344人次,評論人數達141次,大多數人表示深有同感。由此可知,厭世青年早就對學習改變命運不抱希望。而畢業以後,外在環境也促使年輕人感到壓力,學用落差導致找工作受挫,原本設定的人生目標不斷降低標準,結婚年齡無法預期、不奢望買房和存款,即使自己非常努力,還是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甚至還得靠父母接濟才能生活下去,許多年輕人感嘆生錯時代,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在無法改變社會也無法躋身“人生勝利組”的情況下,許多負面自嘲的詞彙與用語應運而生,舉凡“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下”“財富自由就是鹵肉飯加蛋”“廢柴”“魯蛇”(loser)等詞彙展現了這一代年輕人對買房、結婚生子等“成功”的價值不再苦苦追求,反而從放棄中得到安慰。於是,以往將夢想、希望為口號的正能量詞漸漸從年輕人的腦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耍廢、無用等負面詞彙,并開始對自身的未來發展和人生意義感到迷茫。可以說,“厭世代”的“懶”“廢”和“嘲諷努力工作”等情緒反應,既是對功績社會的無聲反抗,也是對未來的迷茫和不確定性的一種應對方式。這種拋棄了所謂“成功”人生的價值觀,無欲無求的生活態度,也是“厭世代”常見的群體特質之一。

  [表1:厭世的十大特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