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 |
張京育:兩岸和平協議的特質與挑戰 | |
http://www.CRNTT.com 2013-08-17 00:13:21 |
第二、就是來自於意識形態,政治經濟制度、生活方式方面的衝突。這個觀點就是把兩岸衝突看成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東西方之間衝突或者是未完成冷戰的一個延續。東西方的冷戰當然包含權力鬥爭,本質上卻是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政治經濟制度及生活方式的對抗與衝突。所以持此觀點的人,就把兩岸衝突看成是兩岸體制上的基本差異。一邊強調憲政民主、法治人權、私有財產權的保障、開放社會、政黨政治;另一邊是強調一個黨國的體制,中央集權,政治可以干預經濟、社會、文化,而公安、檢察、法院都是所謂專政的工具。 由於這種制度面與價值面的基本差異,一方難以接受另外一方,一方也不肯屈服於另外一方,所以衝突與對立也就不可避免。 第三、是來自於所謂民族自決的理論。有些人認為歷史演變到今天,台灣與中國大陸雖然有歷史淵源,是所謂同文同種,但是已經發展出兩種不同的認同,台灣地區已經形成一個所謂獨立的命運共同體,跟大陸有關係,但並不相同。在這種情形之下,強調歷史上內戰的衝突,不再具有什麼特殊的意義;有冷戰意義的意識形態及政治經濟制度的差異也不再具有決定性。兩岸之間就是兩個對立的個體,是鄰居的關係,未來要發展成為任何關係,都要由雙方自主決定。這個想法,表面上是符合所謂公民自決、民族自決的理論,也是一種特殊歷史觀演繹的結果,就是說把海峽兩岸政治上的分隔解釋為兼具歷史的、文化的、民族的分隔。大陸當局不能接受這個觀點,視之為去中國化,背棄民族大義;台灣方面則是堅持主權、自決、民主;因而兩岸之間就可能引起尖銳的衝突。這種觀點,導致了台灣內部統獨路線之爭,也導致兩岸分合異同之爭。 當然兩岸之間的衝突還可以有其他的解釋,譬如說有些人認為兩岸衝突的尖銳化,兩岸之所以不能真正的融合在一起是受到美國、日本這些大國,想將中國分而治之的政策影響。美國或日本都希望利用台灣與大陸的對立,來遏制中國對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或者希望利用台灣來轉化大陸,使大陸未來的發展方向符合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利益。這種不戰、不和、不統、不獨,既統又獨的兩岸狀態,目前是最符合美國、日本等國的利益的。 兩岸衝突的因素在概念上可以加以區隔,也可能是多種因素的結合。無論如何,如果這些導致衝突的因素,不能夠誠實的面對、克服、消除,那麼真正的和平是很難達到的。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