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台灣前途與統一模式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18-04-19 00:14:12  


 
  中國和平統一的進程也是分三步走的——第一步是香港回歸;第二步是澳門回歸;第三步是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台灣問題的處理很複雜、困難,從台灣的地理位置、歷史遭遇、政治地位、經濟體量、社會結構、文化特質等觀察,多少能看到巴伐利亞的影子,但可能比巴伐利亞問題更難解決。筆者主觀上不希望看到大陸採取武力統一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即先跨海峽攻取台灣島,然後按大陸的意志安排台灣的一切。而是希望排除俾斯麥武力統一德國的模式,但部分採用他對巴伐利亞的特殊處理辦法,以優厚的待遇促使台灣與大陸和平談判並最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現在看來,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和平統一,可能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事情,而基於武力的統一屬於終極模式,是極端的方式,並不是理想的、最佳的、首選的方式;反而可以說是不佳的、最迫不得已的和代價最高的方式。但和平統一需要極高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談判藝術,對統一進程和結果的安排模式應該十分巧妙。筆者認為,俾斯麥在戰略上的理想主義之下表現了策略上的高度現實主義,是我們中國人可以認真取經的。

  五、越南武力統一模式

  眾所周知,美國上世紀打了一場以慘敗而告終的戰爭——越南戰爭,知識界已對那場戰爭做了很多研究和評價,大多是從冷戰和外交的視角觀察和分析的,筆者則僅從越南統一的視角做簡略的論述。

  (一)美國在越南的戰略失誤

  美國進入中南半島戰略誤區的誘因之一,是殖民主義在美國意識形態中被共產主義壓倒,美國可以不再顧慮殖民主義的問題,而日內瓦會議又提供了一個政治架構,使美國的政治和軍事目標趨於一致。其次是1954年9月成立的東南亞條約組織,美國誤以為它提供了一個用以保衛中南半島的法律框架,使美國的行為不僅有法律依據,而且有集體後盾。美國的策略是把支點放在毫無基礎的南越,全力支持吳庭豔政權,為之提供大量援助,到艾森豪威爾卸任時,援額超過10億美元(當時的美元幣值);美駐西貢大使館為全球最大的使館之一;美軍顧問團人數高達692人。時任參議院的約翰·甘迺迪表示支持美國的越南政策以安全與民主為兩大支柱,稱越南不僅是東南亞安全的“巨拱的基石”,也是“亞洲民主的試驗場”。

  然而,由於遊擊隊的活動和吳庭豔政權的虛弱,南越安全局勢日趨惡化。美國軍方誤以為按其在歐洲和朝鮮戰場的戰法,憑藉裝備優勢打消耗戰,就足以置遊擊隊於死地。但不料他們那一套在越南叢林不能奏效,美國訓練的南越軍隊落入了與法國同樣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上台的甘迺迪依然深受多米諾骨牌理論所惑,把理想原則和目標完全等同於美國國家利益,並認為越南是美國整體地緣政治地位中的關鍵環節,阻止共產黨在越南獲勝關係美國的重大利益,總之認定保衛南越政權事關全球遏制戰略。對當時美蘇對抗的判斷使甘迺迪覺得,越戰是有限的戰爭,不會引起全面戰爭。然而,他卻未能從中蘇之間的裂隙看出世界格局發生變化的可能,仍把赫魯曉夫的恫言於中國的意識形態綁在一起,誤判蘇中兩國“有野心稱霸世界”。這進一步促使他對越南和越戰誤判下去,排除了調整戰略的可能,也失去了這樣的機會。這種誤判一直延續到約翰遜身上,他在1965年中國宣揚“人民戰爭”精神時,把它解讀為中國要直接介入越戰,卻忽略了中國明確宣佈的解放軍不出國作戰的立場,而當時中蘇關係已經惡化,中國受到很大壓力。約翰遜也錯過了全面收縮的良機,結果戰爭逐漸升級,美國越陷越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