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的影響
本文擬探討台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對台灣民衆“國家認同”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負面影響,最後嘗試提出在新形勢下實現兩岸史觀的調和與對接的基本思路。……
|
|
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及其影響
台灣“行政院”2013年1月16日召開政務會談,聽取“經建會”《自由經濟示範區推動方案》簡報。馬英九3月24日下午邀集“行政院”財經部會開會研議,要求相關部會盡速訂出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立法與修法規劃。這標誌著醞釀了近一年之久的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已初步成型。這一規劃的實施極有可能為台灣經濟發展開闢新的方向與未來,並衍生一系列的兩岸經貿活動,也有助於推進兩岸經貿活動的正常化與自由化,但不可避免地將與海峽西岸地區特別是廈門經濟特區、平…
|
|
中華經濟區建設及其面臨的新議題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海內外學者提出構建中華自貿區的種種設想以來,二十餘年間,隨著兩岸四地ECFA及CEPA的實現,已經逐步成型。兩岸四地經濟交往的日益密切,在四地間實現經濟一體化勢在必行。本文作者將兩岸四地經濟一體化模式定義為中華經濟區,區內商品、資本、技術等要素實現自由流動,可以在貨幣及對外經貿政策協調方面實現高度統一。目前中華經濟區處於初級階段,即CEPA和ECFA階段,CEPA已取得較大成就,但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而ECFA則…
|
|
北京學者論統一:取決於“勢、力、策”
作者從中國歷史的角度審視國家統一問題,提出“國家統一三要素說”。主要觀點包括:統一比分裂更有利於維護民族及個人利益,國家統一主要有和平自願、武力威懾、軍事戰爭三種方式。國家能否統一,取決於“勢、力、策”三方面條件:統一形勢、實力對比和策略運用。從執政者的角度看,統一形勢是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政權軟實力,實力對比指的是政權在經濟、軍事、人才等方面的硬實力對比,策略運用是政權對軟、硬實力的運用方式。
|
|
北京學者:兩岸關係十年決策正確與否?
近十年來的兩岸關係,以2008年台灣二次政黨輪替為界,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2002-2008)的主題可以概括為“反‘台獨’”,後一階段(2008—)則可以概括為“促合作”。……
|
|
郭震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如何更進一步
2012年夏天開始,兩岸學者關於如何進一步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探討,十分熱烈、十分活躍。但據筆者觀察,正在進行的探討,多集中於兩岸關係的一些具體問題,儘管很重要,但對於兩岸關係的總形勢,以及進一步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總任務,則明顯關注較少。筆者認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節點上,把握總形勢、明確總任務,是首要的課題,筆者將對之探討。……
|
|
中評:兩岸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制約與路徑
兩岸ECFA的簽署與實施,從兩岸公權力制度化合作層面啟動了兩岸經貿活動自由化與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事實上,推進兩岸經濟一體化,不僅符合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而且切中當前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要害。如此,將有助於拓展兩岸經濟合作與互利共贏之利基,協調兩岸經濟體之經貿競爭態勢,共同應對全球化與區域化之挑戰,促進兩岸政治關係和平與穩定發展。……
|
|
鄭劍:台海戰爭動因 為和平須思考
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階段,談這樣一個問題似乎不合時宜。但是,筆者的思考是,兩岸關係越是和平發展,就越要思考台海戰爭的動因問題,從中找出維護和平發展局面的應有之策,從而更好地維護和平發展。“居安思危”是中華民族優秀戰略思維遺產,“大好形勢”容易使人迷失,“三省乎己”有助人們清醒。既然目前和平發展局面深得兩岸民心、有利中華民族,就應當十分珍惜、大力呵護。……
|
|
中評:美國再平衡戰略 影響兩岸關係
近年來,美國的戰略重心逐步向亞太地區轉移,遏制和圍堵中國的戰略再平衡力度不斷加大。當前,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的主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進入鞏固深化階段。面對日益加深的美國再平衡戰略,兩岸如何研判形勢,趨利避害,確保台海地區和平穩定,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實現兩岸人民更大的福祉,著實考驗兩岸雙方的政治膽識與智慧。……
|
|
相互交融 相輔相成
1998年1月,《中國評論》月刊(以下簡寫為《中評》)創刊,至今已經十五年。這十五年,正是兩岸關係發生自1949年以來最重大變化的歷史時期。《中評》參與、見證了兩岸關係的重大變化,特別是參與、見證了作為重大變化前提和基礎的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十五年中,《中評》以自己的使命感、理念和行動,積極參與、熱情宣傳了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發展,贏得了廣泛的重視和肯定。事實表明,《中評》的發展與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相互…
|
|
中評:民進黨能突破兩岸政策調整困局嗎
經歷了2012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失利後,民進黨進入了新的一輪檢討自查、從頭再來的新階段。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因敗選去職,後由蘇貞昌最終接任新一屆黨主席,宣誓帶領全黨走出敗選陰霾,為2014年“五都”選舉和2016年大選重整旗鼓;二是民進黨公佈了敗選的初步檢討,查擺失利緣由,向黨內和支持者做出交代。然而,從目前看,民進黨對大陸政策的檢討幾乎完全停滯,民進黨似乎陷入政策選擇僵局。未來民進黨會如何處理與大陸的…
|
|
海峽兩岸在國際社會進行公共外交合作之初探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斷發展的形勢下,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顯著。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今天,兩岸民眾可以在國際社會攜起手來推動公共外交,為兩岸經濟的更加繁榮、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強盛發展和海峽兩岸的最終統一做出積極的貢獻。本文擬就海峽兩岸在國際社會進行公共外交合作的範疇與契機、合作的難度與原則、合作的途徑與方式以及可供實踐的方向等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
|
兩岸未來政治談判與兩岸憲法的博弈
作者指出,兩岸政治關係是兩岸和平發展過程中的敏感和困難領域。兩岸政治關係,涉及兩岸關係政治議題的碰觸,未來政治談判和政治協商的開展,包括一個中國的政治意涵、主權和安全、法統的正當性之爭、統獨的較量,兩岸統一的方式、未來一中的憲政框架……所有這些敏感而困難的問題都和兩岸憲法相連接。從兩岸憲法的角度研究兩岸關係,是提升兩岸問題研究的層次和高度,釐清兩岸關係的發展思路,直擊尋求兩岸關係中最核心最困難問題的化解和解決之道的必由路徑。憲法和…
|
|
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主要制約因素透視
不可否認,民進黨轉型的重要看點是其兩岸政策調整及其未來如何解決好兩岸路線的問題。蔡英文敗選後拋出的一些兩岸論述調整思路被民進黨複雜糾結的內部鬥爭和接踵而來的新一輪權力重組所沖淡,代理黨主席陳菊雖然承襲了蔡英文敗選後的一些兩岸政策調整思路,但角色的過渡性使其影響有限。……
|
|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論述的演化歷程
作者指出,從近幾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演化歷程中,大陸對台政策在“和平統一”基本方針的基礎上向“和平發展”的轉變,是通過理論創新這種方式實現的,其宗旨是為了提升兩岸人民的共同福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因如此,兩岸雙方的互動必須以兩岸同胞的福祉為基本出發點和根本歸宿,以促進兩岸的共同發展與繁榮,實現民族復興為目的。……
|
|
美國“重返亞太”背景下的美台軍事關係
作者指出,美國“重返亞太”戰略佈局上的對台定位,尚未大幅突破傳統對台需求。鑒於台灣所處第一島鏈地位,保持傳統美台軍事關係架構,繼續發揮台灣在第一島鏈阻遏中國大陸軍力向外突破的作用,牽制中國大陸“反介入與區域封鎖”戰力的壯大,已足以發揮台灣對美軍事“重返”的配合作用。台灣對美國戰略東移不無猶疑,但對大陸軍事現代化,特別是“反介入戰略”軍力的迅速壯大充滿憂心,因而對美國“重返”有迎合與借重。繼續維持美台軍事關係,同時利用有限島內資源,…
|
|
關於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幾點思考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是根據2005年4月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領導人在北京歷史性會談商定舉辦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前身是兩岸經貿論壇與兩岸農業合作論壇,2007年4月正式定名為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至2012年7月,論壇共舉行了八屆,成果累累,影響深遠。但令人遺憾的是,因舉辦之初執政的民進黨當局的極力反對,國民黨上台後,島內朝野至今還不能達成共識,故該論壇一直無法入島,只能在大陸各城市輪流舉辦。……
|
|
無悔的十五年——賀《中國評論》創刊十五年
《中國評論》月刊已經發行了十五年了,它作為兩岸四地唯一可以通行無阻公開發行的政論性刊物,已成為四地精英必讀的核心刊物,在思想界、學術界已牢牢地站穩了腳跟,吸引著紅綠藍橙各種思想傾向的學者紛紛為之撰文的一個廣闊天地,並發展成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網站、中國評論學術文化出版社……吸引著眾多讀者網民的眼球,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新型的新聞集團,創造了改革開放以來又一個奇跡,令人嘆為觀止!……
|
|
如何評價馬英九的大陸政策
這幾年,島內人士評價馬英九的大陸政策褒貶不一。多數人認為,馬主政的國民黨當局,重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適應台灣主流民意,開放並鬆動了不少大陸政策,速度與程度也算可以,應予充分肯定。相反,也有部分人士並不認同,認為開放口子太大,步子太快。其中,有少數綠營人士,出於政治需要,“逢馬必反”,“逢中必反”,指責馬“親中賣台”,應該講這種評價也不奇怪,但有違事實和多數民意。……
|
|
為兩岸掛燈搭橋:賀《中國評論》十五年
多年來與我最有感情的媒體就是中評社了。不只是刊物、網路,還有那一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