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長廷兩岸政策論述的亮點與盲點
10月4日,曾經擔任民進黨主席並參選過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民進黨中常委謝長廷以台灣維新基金會董事長的身份到大陸進行了為期五天的訪問。雖然謝長廷此次訪問僅具有個人性質,並非民進黨與共產黨之間的黨際交流,但其“登陸”本身無論在民進黨內、台灣島內還是兩岸之間都會帶來深遠影響,特別是他長期以來針對兩岸關係的某些論述,在經過此次訪問後會引起兩岸各界更多的關注。筆者認為,與民進黨內其他各種兩岸政策論述相比,謝長廷“憲法一中”、“憲法共識”、“憲法…
|
|
弘揚中華文化傳統 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縱觀中華民族文明傳統,許多核心價值觀念是根植於全體中國人心中的,並成為指導日常生活的準則、為人處事的規則以及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法則。這些我們共同擁有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得以綿延不絕、生機尚存的根本條件。……
|
|
台灣當局應對東海、南海局勢的政策分析
2012年上半年以來,在近幾年一再出現緊張局勢之後,東海、南海局勢進一步緊張。過去幾個月中,台灣當局應對東海、南海局勢的政策已逐漸形成。8月5日馬英九提出的“東海和平倡議”,就是這一政策的集中表現;而8月20日馬英九接受日本NHK(日本放送協會)電視台採訪,又對這一政策作了進一步闡釋。……
|
|
中國和平崛起語境下的四大戰略誤區
作者認為,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相對於美國形成了“坐二望一”態勢以及美國加速“重返亞洲”,中國在周邊地區遭遇的危機不斷增多,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困境明顯加大。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國內關於和平崛起的理論誤區討論由此凸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面對變化了和變化著的戰略環境,認清並克服自身理論誤區,適時調整我們既有政策與策略,勢在必行。唯如此,中國才能真正涉過和平崛起的暗流與淺灘,走上和平發展的康莊大道。……
|
|
兩岸關係演變的因素與特徵
回顧過去五次台灣“大選”,可以很明晰的看到兩岸關係波瀾起伏和曲折前進的印記,這就體現,兩岸關係與台灣“大選”已形成了“粘合體”,並隨其變化跌宕起伏。然而,把台灣“大選”與兩岸關係掛鈎對台海情勢是好是壞,恐怕雙方已多多少少有些感觸。因此,如何正確把握台灣“大選”與兩岸關係這二者之間的聯繫,對於維護當前穩定、健康、持續的兩岸關係以及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台灣五次“大選”為切入點,剖析出台灣實現“大選”過程中兩岸…
|
|
馬英九當局的“活路外交”:回顧與前瞻
“活路外交”是馬英九當局發展對外關係的新思維和新政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與“邦交國”關係方面,實施從“拓邦”到“固邦”的策略調整;在與“非邦交國”關係方面,實現了從重形式到重實質的調整;在參與國際組織方面,將參與聯合國調整為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活路外交”的積極功效主要包括有限地擺脫了李、扁時期台灣當局的“外交”困境、創造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環境、減少了國際勢力插手台灣問題的機會、有助於兩岸積累處理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經驗、…
|
|
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艱難重構與路徑選擇
兩岸關係歷經四年多的積極發展,總體面貌已經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兩岸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廣泛交流正在對島內的政治生態和民眾認知產生越來越多的影響。蔡英文的敗選表明,兩岸的和平發展符合民眾的共同期待和普遍共識,隨著兩岸關係的不斷深化,大陸因素將日益成為民進黨不得不直接面對並妥善處理的重要問題,兩岸議題也已成為未來台灣重大選舉無法回避的重要議題。敗選之後的檢討聲浪,折射出綠營對民進黨現行兩岸論述的隱憂和對民共交流的期許,民進黨中的有識…
|
|
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台灣的認同問題正在引起關注,這是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需要。必須重視的是,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及其惡劣影響,正日益明顯地表現出來。這一現象的出現有多方面影響因素,而所謂的“台獨史觀”及其散佈,以及所謂“台灣主體意識”及其散佈,是最基本的影響因素。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是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重大的直接干擾,也是兩岸和平統一最嚴重的隱患,必須及時予以有效處置。……
|
|
從理解到化解:爭取台灣民意芻議
“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是目前台灣的主流民意,這點毋庸置疑。但也有學者指出,以上“三求”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說法,“沒有說出台灣的‘個性’”。按台灣方面自己的說法,台灣的需求主要是“要安全、要繁榮、要尊嚴”。事實上,就字面意義而言,“三要”也是“共性”多於“個性”,但由於其所處的特殊語境,背後折射出來的台灣民意值得大陸方面重視。因為對大陸方面而言,既要繼續激發台灣民意中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因素,也要理解和化解島內民眾對大陸的一…
|
|
兩岸關係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過去的四年,兩岸關係總體較為順利,但也歷經不少波折,經受過一個個較為複雜情況的考驗。實踐證明,民眾的利益高於一切、歷史的大勢不可違逆,順應民意、順應時勢,是政治黨派和政治人物為政處事的不二法門,在重大的歷史關頭,能否清醒地作出正確戰略抉擇,可謂攸關生死存亡。當前,兩岸關係進入了新的歷史起點,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我們應當珍惜難得機遇,努力克服困難和阻力,不斷向前邁步,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實現兩岸人民的雙贏。……
|
|
馬英九兩岸政策的核心思想是“維持現狀”
過去四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際上是呈現出一種“政經分離”的格局:即兩岸在經貿交流層面快速發展、成果斐然,但在政治關係層面卻是冰封未解、依然如故。馬英九第二個任期兩岸政策將如何演進,是原地踏步,還是開拓創新,對未來一個時期兩岸關係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值得關注。……
|
|
從馬英九“就職演說”看未來四年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向與重點
5月20日馬英九發表“就職演說”,對未來四年台灣發展目標與策略及兩岸關係前景提出其政策主張。從其整篇文稿看,應該是一篇不錯的施政綱領,有目標,有策略,也有政策舉措。但從兩岸關係部分內容看,似乎略嫌保守,新意不多,或者說是“保守有餘,開拓不足”。從而讓不少期待未來四年開啟政治對話、解決政治難題的人們產生了若干擔憂。……
|
|
蘇貞昌兩岸政策述評
5月27日,蘇貞昌如期所料當選民進黨主席,民進黨未來發展關鍵的兩岸政策勢將受到蘇的重大影響。因此,研究蘇貞昌的兩岸政策主張、特點及未來影響對觀察民進黨未來兩岸路線轉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
淺談尊重兩岸和平發展中的台灣民意
從台灣看,兩岸和平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是台灣主流民意,為政者理應多把人民心裏裝的事,多把人民期盼的事解決好,才能站穩“腳跟”,坐穩“位子”。“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是當前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障礙,長此以往,將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制約因素。和平與發展,相輔相成,不能割裂,和平與發展都是台灣主流民意。以人為本,人民為大,民意不可違。……
|
|
海峽兩岸南海政策主張與合作問題探討
近來南海形勢出現重大變化,美國在重返亞太戰略下強勢介入,日本與印度等也順勢染指南海,打亂原有南海“五國六方”(也稱“六國七方”)爭議格局,南海形勢變得更為錯綜複雜,海峽兩岸共同擁有的南海主權與權益受到嚴峻挑戰。在此形勢下,兩岸民間呼籲海峽兩岸在南海問題上合作的呼聲日益高漲,目前也存在一些有利兩岸合作的條件,但兩岸的政治現實、美國與台灣的“准政治軍事結盟關係”,嚴重阻礙海峽兩岸在南海問題上的合作。……
|
|
放下包袱 努力創造民共對話的空間
最近,接連遭受兩次“大選”挫敗的民進黨選出蘇貞昌為新一任黨主席,黨內外有關該黨路線轉型的老話題又一次浮上了台面,民進黨這次能夠打破“台獨”魔咒,突破其長期發展的瓶頸嗎?雖然外界多期待民進黨能抓住2014年前沒有選舉的大好時機,痛定思痛,進行認真的總結反思,以實現“台獨”路線的實質轉型,但事情遠非想像的那麼簡單。……
|
|
民共對話的阻力、動力與努力方向
常有人講:既然“九二共識”遭到民進黨強烈質疑,無法成為民共對話基礎,我們可以創造新共識來替代它。此言道理不錯、思路也不錯,可世上許多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民共對話也不例外。……
|
|
對台灣擴大國際空間問題的若干思考
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是兩岸關係中相當複雜、敏感和長期的問題。馬英九執政以來,台海兩岸關係有了很大發展。與此相適應,台灣的“國際空間”也有較大進展。台灣“國際空間”未來的拓展,有賴於兩岸互信的進一步增加,也取決於兩岸在此問題上相互溝通和磋商的深入。……
|
|
台灣經濟改革的觀察與思考
自今年一月台灣“大選”馬英九成功連任以來,馬英九當局提出新任期“拼經濟,重社福”的改革發展目標,同時提出“大刀闊斧”改革之舉,力爭台灣“脫胎換骨”。可是,從年初至今的幾個月來看,台灣經濟改革發展並沒有如預期般順利,相反卻因一連串民生議題引發經濟和政治大地震。包括美牛進口風波、席捲全台的高致病性禽流感、豬肉產品瘦肉精案,再到馬當局接連出台的油電價格雙漲、復征證所稅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馬當局四處滅火,廣大百姓民怨沸騰。台灣的經濟不…
|
|
兩岸關係快速發展改變了兩岸的社會基礎
兩岸社會基礎的改變使得台灣民意對於兩岸議題有了新的訴求,並且推動了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在兩岸社會基礎的大背景下,觀察台灣民意在兩岸關係議題上的表現,有助於思考解決兩岸的政治議題,推動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