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專家:加快協商文化ECFA正其時
中評社香港6月9日電/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周天柱在《中國評論》月刊五月號發表專文《加快協商文化ECFA正當其時》,作者認為:“如今兩岸經濟合作協商進入攻堅克難的瓶頸階段,ECFA的後續協定,如投資保障協定、爭端解決機制、貨品貿易、服務貿易等,根根都是難啃的骨頭。在馬英九連任後,抓緊ECFA後續協議協商固然刻不容緩,而能在馬英九無連任壓力戰略機遇期,儘快將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台灣方面稱為文化E
|
|
許世銓:為“後九二共識”化解分歧
在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的階段,兩岸的政治定位仍屬階段性的界定,而非最終的定案,可以稱之為“後九二共識”。“兩岸都接受‘一國兩區’,但分歧是:台灣明確兩區都屬於‘中華民國’,而大陸則只說屬於中國,沒有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的問題,這是大陸自‘九二共識’以來一貫的立場。化解這個分歧是取得“後九二共識”的核心問題。……
|
|
大陸學者:和平發展制度建設的五個面向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建設是一個從現實需求到願景規劃再到制度協商又到政策落實的不斷深化過程。在此過程中,應當堅持五個面向:共識化、正常化、民族化、科學化、大眾化。……
|
|
廈門如何構建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區?
根據《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批准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有關要求,“為全面推進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2011年12月17日,國務院批准實施《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廈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構建“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區”的總體目標,並提出了總體要求、主要任務、配套改革、保障措施和工作機制。……
|
|
專論:台灣流失認同 如何回歸中國主體
六十多年來,兩岸人民生活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他們各自的政治體驗和政治認知完全不同。現在看來,雙方對於兩岸處於‘兩制’之下沒有異議,問題就在於對“一國”的認知。主權共識的缺失,正是“一國兩制”在兩岸問題上面臨的最大挑戰。兩岸應該有這樣的智慧,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規劃和發展出一種用於處理未來兩岸關係的模式,這一模式不僅要繼續確保一個中國的方向,更要基於政治統治的現實,解決未來兩岸將和平統一於什麼樣的中國這一重大問題。我們清楚這項任務之艱…
|
|
民進黨新一輪兩岸政策爭論觀察
自年初“總統”選舉落敗以來,民進黨內對其兩岸政策的反思與爭辯便從未停止過,並且,這一現象也必定會在今後較長時間內(甚至到2016年“大選”前)一再重複。但可肯定,無論該黨對其兩岸政策提出什麼樣的新表述,做出什麼樣的新姿態,其一貫的“台獨”立場仍不會輕易改變。當然,無論是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還是從島內民眾的現實利益看,民進黨“變”總比“不變”強。……
|
|
馬英九第二任期島內政治格局發展趨向分析
馬英九即將迎來第二任期,未來四年島內政治格局發展走向值得高度關注。從2012“大選”過程及結果看,藍綠實力的差距並不是外界先前預估的那麼接近,兩岸因素在台選舉中正面的政治效應也正式確立。因此從基本面看,馬英九、國民黨未來四年雖挑戰不少,但在島內政黨競爭中總體仍居於較為有利的地位,民進黨東山再起仍存在結構性障礙。……
|
|
馬英九第二任期展望:為所當為 再創新局
5月20日馬英九即將開啟第二任期。在1月14日大選獲勝之後,馬英九曾表示:第二任期他自己沒有連任的壓力,但有“歷史評價壓力”,而國民黨則仍然有連任的壓力。也就是說,在第二任期內,馬英九不僅要引領其執政團隊再創佳績,爭取選民繼續支持國民黨執政,而且還要開拓創新,為自己青史留名。這是馬英九站在相當高度的自我期許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但要達成如此美好的願景,必然得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大刀闊斧,再創新局。
|
|
“台灣主體意識”對島內政治與兩岸關係的影響日益嚴峻
“台灣主體意識”是在“台灣意識”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是執政當局“自上而下”引勢利導強化的結果。它是一種更強調台灣價值、台灣利益、台灣優先與台灣主體性的一種社會意識,具有某種程度的“台灣國家化意識”,在綠營的認知中更具強烈的“台獨意識”。“台灣主體意識”也是當今台灣社會的主流價值與主流意識,成為台灣當局處理兩岸關係憑藉的重要民意基礎與手段,對島內政治與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
|
|
進一步解讀台灣的“大選”
台灣“總統”與“立委”的“大選”落幕已過兩月,硝煙早已散去,激情也已平復。但它留給人們的絕不是一個誰輸誰贏的簡單結果,其蘊涵的眾多信息與思考,值得我們去深入解讀。……
|
|
民進黨兩岸路線為何跳不出“權謀”怪圈
成立於1986年的民進黨,歷經26年已經變了模樣。變得越來越私利、越來越短視、越來越權謀。尤其在兩岸路線上,始終自我陷入一種莫名的困境中拔不出來,民進黨正像一艘不知駛向何方的小船,在台灣海峽中漂流。……
|
|
和平發展視角下兩岸政黨互動三角關係芻議
2005年兩岸黨際交流成為當前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兩岸政黨互動三角關係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又一新路徑,具有強大動力和使命感,對維持當前兩岸良好發展局面有著一定積極作用和推動作用。兩岸政黨互動三角關係的構建和穩固與否是直接影響兩岸交往向更全面更深層次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鞏固基礎,維護成果,增進互信的重要手段,在兩岸交往的可持續發展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
民進黨應從幻想中走出來
自今年元月14日,民進黨敗選迄今,已50多天了。這50多天來,民進黨內各派勢力都處在檢討和反思中,然始終在敗選原因上形不成共識,他們中的多數特別是主流派,不是在路線上、戰略上、大政方針上找原因,而是僅在枝節上、策略上和具體做法上找原因,不承認失敗,不肯調整“台獨黨綱”。這到底是什麼原因?一句話,他們對自己台獨這塊“神主牌”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幻想”。……
|
|
台灣社會的本土化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作者指出,自1980年代的政治轉型,二十年來台灣社會的意識形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民進黨繼續堅守“台獨”頑固立場,而且國民黨也在加速轉型走向本土化。藍綠陣營雖在“國家認同”上存有巨大的分歧,但是在兩黨制的趨勢下逐步建立了“最低限度的共識”。在此背景下,藍綠兩黨的兩岸政策出現了趨同的脈絡,這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將會產生重要影響。……
|
|
“馬氏和平協議”與未來兩岸政治關係走向
2012年2月7日,“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在美國演講時提出,“未來4年,我們有責任鞏固制度化協商,以及兩岸協議獲致的成果,進一步將兩岸不武制度化,打造不可逆轉的兩岸和平局勢”(《賴幸媛:未來4年將兩岸不武制度化》,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2月8日)。此話實際上是選舉期間馬當局提出的“馬氏和平協定”的翻版。……
|
|
進一步深化和平發展局面
台灣選舉結束,人們在激情平復之後,開始思考未來四年的兩岸關係究應何去何從及如何操作?毫無疑問,和平發展的路線應該得到堅持,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先急後緩、循序漸進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應該得到延續,但與此同時,人們有理由期待和平發展水準在現有基礎上更進一步,即:政治互信更加鞏固,經濟聯繫更加緊密,文化交流更加深化,社會融合更加平常,和平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普羅大眾,和平發展的路線不再因島內政黨競爭而有改變之虞。……
|
|
香港: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樞紐
作者指出,1987年前兩岸隔絕互不往來,但港台交往從未斷流;兩岸開放後香港的橋樑作用,非常獨特,無可替代;2008年以來港台關係快速升溫,兩岸新格局下香港樞紐大有作為。值得可喜和深思的是,台灣正在“複製”香港。2003年香港與內地簽署CEPA,並開放內地居民赴港“自由行”;2010年兩岸簽署ECFA,2011年台灣也開放陸客赴台“自由行”。可以相信,依靠中國人的智慧和創意,最終定會探討出一國兩制下解決台灣問題的新模式。……
|
|
美國戰略重心東移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作者指出,長期以來,台灣一直是美國制衡中國的戰略前沿,美國戰略重心東移進一步強化了台灣的角色地位。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美國一方面給予審慎肯定和支持,另一方面又抱持警惕心理,並通過強化美台關係以平衡兩岸關係。中國崛起為中國處理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
|
民進黨兩岸政策與“一中表述”
民進黨在一月大選中落敗後,黨內展開了敗在何處的檢討。2月15日,敗選的黨主席蔡英文向擴大的民進黨中常會提出了檢討報告。據台灣媒體報道,報告列舉了20多個原因,概括起來不外兩個方面:一是技術層面的,如廢除鄉鎮黨部、忽視了深耕基層,文宣策略不力等等;二是政策層面的,主要是對兩岸議題應對不力,特別是對“九二共識”等等。但檢討的基調還是強調選舉策略出了問題,而不是政策脫離主流民意,不需要改變民進黨一貫立場。這個基調顯然和島內外對選舉結果的…
|
|
兩岸關係中的“現狀”與“統一”概念辨析
“現狀”與“統一”是兩岸關係中的重要概念。大陸定義的兩岸關係現狀指中國尚未統一但領土主權沒有分裂,統一指兩岸結束敵對狀態並共同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國民黨、民進黨以及美國等台灣問題相關各方對這兩個概念的定義各有不同,但它們的定義不能改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也不能阻擋中國統一的歷史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