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分析|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東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設為首頁】【】【中評郵箱

國民黨當局應面對的幾個現實問題
  馬英九這個任期只剩一年多了,做得怎麼樣呢?總的說,做得還是不錯的,其中特別是2008年12月15日兩岸實現直接通航和常態包機,海運直航以及直接通郵,兩岸正式進入“通商、通航、通郵”的大三通時代;2010年6月29日兩岸兩會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其中早收清單大陸對台灣開放539項,金額為138.4億美元,台灣對大陸開放267項,金額為28.6億美元。不僅結束了兩岸關係60多年來的對立和對抗,而且開創了兩岸關…
相向而行再造輝煌
  後ECFA時期,人們不約而同地將兩岸關係下一個發展重點指向了文教交流與合作。顯然,無論從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順序上看,還是從最終解決兩岸爭議的角度看,深化兩岸文化交流的議題都應該提到兩岸交往的議事日程上了。
擴大和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合作之初探
  目前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基本處在鬆散的、不規範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非常態化的狀態。要使兩岸文化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並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必須要建立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機制。亦即兩岸通過制定或採用某些活動的程式、規則或組織制度來調節和規範兩岸文化交流合作關係。
“九二共識”客觀存在 民進黨須務實面對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九二共識”再度成為兩岸關注的焦點。先是馬英九接受專訪時表示,“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基石,如果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未來不承認,兩岸關係將陷於不確定狀態;沒有這個東西,兩岸關係要和平發展,是很大的問號。民進黨發言人林佑昌隨即回應稱,民進黨從來不承認“九二共識”,因為“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共識”。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則明確表示“九二共識”客觀存在,民進黨應當務實面對。島內輿論和各方專家學者對於這個議題紛紛發表看法,表示關…
兩岸關係大趨勢
  追逐兩岸關係的由來,從甲午戰爭的割讓,1949年蔣家王朝敗退台灣,到2008年國民黨重新上台執政,台灣與祖國大陸分割已整整一百十多年了;雖然中間有短暫的“統一”--從抗戰勝利的回歸到1949年的再度分離--一個民族兩岸居民聚少離多,隔絕了一百多年,沒有往來,沒有交流,沒有對話,沒有談判,這樣的兩岸關係如果不出現變異反而成了怪事。兩岸不通,必然會造成兩岸的不統。
對於台灣文化問題的看法與認識
  “文化”的含義很寬廣,它泛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諸方面。具體說,文化常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其中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堪稱某一民族、某一國家文化之核心。
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與2012年大選
  進入2011年之後,關於2012年大選的話題在台灣逐漸顯現。尤其是民進黨在五都選舉過後,認識到繼續採用市長選舉時的回避兩岸政策、主打市政治理能力恐怕不容易取得2012年大選的勝利。蔡英文在選後拋出籌組智庫研究兩岸政策以期達成共識因應兩岸交流帶來的變化。而謝長廷則拋出所謂的“未來路線”,主張建立“反統一勢力聯盟”,結合“獨派”和“維持現狀派”壯大反馬力量,增加2012年大選的勝算。
正視台灣認同危機深化兩岸和平發展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以來,兩岸執政黨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政治互信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兩會協商,先後共簽署了十五項協議,達成一項共識,兩岸制度化協商不斷深入;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簽署和實施以及兩岸經合會成立,標誌著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率先在經濟領域獲得突破,兩岸經濟合作關係的機制化和制度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海峽經濟區:從ECFA到兩岸經濟共同體(CEC)
  海峽經濟區建設的目標是推進兩岸經濟整合機制的建立,而且是一個低度整合機制到中度整合機制、高度整合機制的發展過程。其中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下的最重要經濟整合目標就是兩岸經濟共同體的建設。其發展路徑,一方面,借鑒歐洲共同體模式的兩岸經濟共同體發展路徑:從單一部門一體化到整體經濟一體的發展路徑;另一方面是從建立兩岸特惠關稅區、兩岸自由貿易區到建立兩岸經濟共同體;未來在兩岸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上建立包括大陸與台港澳在內的中華經濟體。
台灣社會的本土化與藍綠政治板塊移動
  在兩岸關係快速發展,台灣經濟不斷復蘇的背景下,2010年11月27日台灣舉行了五個直轄市的市長、市議員及里長選舉。選舉結果顯示,國民黨的總得票數和總得票率輸給了民進黨,台灣社會的政治板塊再次發生了藍消綠漲的移動。面對這樣的選舉結果,人們不禁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兩岸關係的發展,台灣社會經濟的復蘇為什麼沒有促使更多的台灣民眾投票支持執政的國民黨,相反,更多的民眾把選票投給了在野的民進黨?
“一中共表”是未來兩岸政治互信的新坐標
  近來,關於“九二共識”的話題又成了兩岸政治人物、媒體、學者熱議的話題。作為兩岸關係中重要的原則問題,兩岸的執政當局都非常謹言慎行,而兩岸學者卻有充分的空間,站在學術民主的立場上,發表各自的見解,對台灣問題學術研究的“系統”健康是有益的。
兩岸關係中的“交往”與“仁”
  現實中的兩岸關係,對話和獨白相互交織,彼此牽制。兩岸關係中構建交往理性,兩岸的儒學傳統可以被發展為別具一格的兩岸的交往理性,是本文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語境下的嘗試。一種以相互尊重、平等對話和交流為核心的兩岸交往倫理的建立,必定會對兩岸的平等對話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台灣主要政黨應如何與大陸建立及深化互信
  2010年10月上旬,筆者隨學術訪問團赴台交流參訪,通過對國、民兩黨人士的溝通交流,筆者更深層的體悟到,兩岸關係要有進展,必須通過交流建立基本互信。其中,就國、民兩黨與大陸的交往來說,“台獨”因素以不同的程度和形態存在並干擾著兩岸互信的建立與深化,在民進黨與大陸的交往中,“台獨”問題成為雙方建立互信的最大阻礙。而國民黨如果不正視自身路線與“台獨”路線的明確區隔,則難以教育並引領民眾擺脫“台獨”影響,深化兩岸互信。
影響台軍“國家認同”的三組矛盾因素
  台軍以“軍隊國家化”、“軍隊政治中立”為名,拒絕在統獨問題上公開表態擁護或反對,本質上是一種明哲保身的自私行為。造成此種姿態的原因之一,便是三組“矛盾因素”:島內兩大政黨對台灣的政治定位莫衷一是,“一中憲法”與“台獨”言論自由並存,台軍背負的歷史“包袱”與政治中立的現實需要互相衝突。長遠地看,台軍國家認同的正常化,有賴於這些矛盾的化解;但台軍自身做一些優化心態的工作,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五都選舉”與兩岸關係
  台灣是個選舉社會,“總統”選舉、“立委”選舉、“五都選舉”、縣市長選舉,周而復始,每場“選舉”都有特定政治意義,涉及權力的重新分配,讓人揪心,讓社會緊張,讓政黨忙碌。眾多選舉中,沒有比近日的“五都三合一選舉”(市長、市議員、里長)這麼讓人牽掛和充滿懸念。
美國文化對台灣文化發展的影響及對兩岸文化差異的思考
  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的根基。與此同時,荷蘭文化、日本文化和美國文化等外來文化對台灣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中,美國文化對台灣文化發展的影響非常深遠。……
2011年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展望
  通過兩天熱烈而深入的討論和發言,不難看出與會專家學者對未來一年多的台灣政局和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的基本評估。而基於兩岸三地與會者的專業性、權威性和代表性,相信這些看法和觀點,對關心、關注台灣政局和兩岸關係發展的各界人士,甚至對兩岸的執政者,都有參考的價值。現將重要的看法綜述如下……
香港對台灣“一國兩制”的示範
  香港回歸了13年後,時下流行的說法是香港這個特別行政區,已經失去了對台灣作“一國兩制”的示範作用。這種說法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是13年的實踐,證明“一國兩制”失敗,不堪作示範。二是於示範作用失去之後,香港的重要性已經大大下降,將不會繼續受重視。
簡評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
  去年以來,民進黨在蔡英文的帶領下,連續取得大小7場選戰的勝利,黨內士氣大振,奪取今年底5都選戰乃至2012年重新執政的信心大增,輿論呼籲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的壓力隨之增大。今年以來,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展現一些新的說法和做法,但總的來看,屬於策略層面的技戰術調整,其“台獨”本性依舊,反映了該黨在兩岸關係上仍有許多認識誤區,抱有許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台獨”路線限制了民進黨的思考與作為,是民進黨邁向重新執政路上最大的罩門。
兩岸關係與台灣的“四維”
  筆者是福建人,又曾在廈門大學讀書,福建的廈、漳、泉都講閩南語,而台灣的所謂台語,實際上是閩南語;說起台灣,總覺得很親近、很親切。福建人經常會說閩台一家,台灣居民祖先大都從福建漂洋過海來到台灣,我想是基於地緣、血緣、文化之緣親近自不待說;法緣,歷史上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故閩台一家並非妄說。所以遇台灣客人來大陸,鄉情油然而生。日前,有機會作為大陸出版物流代表團成員第一次踏上了台灣的土地。踏上台灣土地,亦無…
   共1226條﹐第52/62頁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跳轉至第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