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分析|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東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設為首頁】【】【中評郵箱

兩岸簽訂和平協定的前提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先生,在“中國評論”8月號上發表專文〈兩岸應正視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定的問題〉,強調兩岸應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在順利推進兩岸經濟性、事務性商談的同時,盡早著手,就正視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的協商談判進行準備,創造條件,加速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步伐。
馬英九大陸政策的本質特點
  兩岸政策的核心內容一般包括台灣前途、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兩岸交往互動、涉外政策等幾個重要方面。由於目前學界對馬英九大陸政策的“統、獨”本質到底為何仍說法不一,在“台灣主體意識”已成島內社會主流民意,馬英九又兼任國民黨主席之際,對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本質有一個相當明確的認識與把握,就顯得格外重要。
共同體:兩岸統合與第三憲的樑柱
  筆者所提“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中第五條是“兩岸決定在雙方同意之領域成立共同體,以促進彼此合作關係”。(詳請見,《中國評論》2008年10月號)。如果說,兩岸“承諾不分裂中國”是兩岸統合與第三憲的基石,那麼“共同體”就是兩岸統合與第三憲的樑柱。
兩岸關係六十年感言
  兩岸關係是與新中國誕生同日形成的一個複雜的歷史遺留問題,它經歷了武力解放台灣到和平解放台灣,從和平對抗進入了和平發展階段,正在逐步邁向統一,這中間有許多經驗與教訓,作者以親身經歷概括了十二條重要體會。
兩岸共同價值的意涵與形成機制
  當前,兩岸關係已終結對抗,進入螺旋上升的黃金發展通道,處於‘經貿兩岸’與‘文化兩岸’雙軌並進的轉捩點上。兩岸和平發展、全面整合的‘典範時刻’能否來臨,取決於兩岸共同利益的創造與兩岸共同價值的形塑,後者尤其具有關鍵性的影響。當前,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逐漸成為兩岸共同願景,形塑兩岸共同價值成為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性任務。
盱衡二十年內兩岸關係之大局
  西語有句黑色幽默話,說想用水晶球看透未來的人,結果卻只得吞下滿盤玻璃碎片, 這話就如同中語所謂人算不如天算。“一國兩制”最早出台時所許諾的五十年不變期限,至今也就只剩二十年。 要預測這既不近又不太遠之二十年後的兩岸形勢確屬難事,但若能掌握各關鍵的主客觀因素,這未來期間的可能發展或非絕對無跡可循。
八八水災對台灣政治與兩岸關係的挑戰
  八八水災對台灣來說是一場巨型災難。在這期間,救災、賑災、災後重建家園、安頓人心固然是當務之急。但是,台灣朝野政黨、“中央”與地方、軍民如何從這場大災難中吸取教訓,共同面對、處理未來隨時可能發生的天災人禍,可能更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大災難也正在對台灣政治與兩岸關係產生重大而深遠的挑戰。
華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因應金融危機的思考與策略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史無前例的巨大的信心危機,無人可以置身事外,更無人可以火中取栗。如果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對經濟危機作火上加油的負面報導,引發社會大眾更嚴重的恐慌,必然導致經濟更加惡化,結果是讓媒體的經營更為艱困。群眾集體恐慌的擴散,會負面的衝擊國家、社會、組織、公司和個人,而媒體是其中經營基本面和營運模式較弱的一群。
兩岸如何共同面對南海爭端:和平發展與合作開發
  最近以來,南海主權爭端問題再次引起世人關注。這一次的關注起因於一系列對抗性事件。今年3月10日,菲律賓總統阿羅約簽署《領海基線法案》,把中國中沙群島中的黃岩島和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列為菲律賓所屬島嶼;之前的3月5日,馬來西亞總理艾哈邁德.巴達維登陸中國南沙島嶼的彈丸礁宣示主權。而在這南海風雲突變之際,美國人的身影也如人們所熟悉的那樣出現了,美軍“無暇號”出現在中國南海水域並偵察中國海軍基地,甚至發生了與5艘中國船隻對峙的近年少見的事件。
析兩岸學者對《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的分歧
  2008年10月,《中國評論》月刊登載了台灣大學張亞中教授的文章《〈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以下簡稱《芻議》),引發了大陸、台灣以及海外學者的熱烈討論,張亞中教授也連續撰文對《芻議》一文做了進一步的補充說明。儘管台灣島內民調顯示,在台灣像張亞中教授這樣仍強烈主張兩岸統一的民眾已不佔多數,並呈下降趨勢,主張統一的觀點已不代表島內多數民眾的訴求;但是,進一步分析《芻議》一文所運用的思考兩岸關係的模式可以看到,台灣社會在經歷了本土…
論“台灣地位”與“一個中國”之關聯與正當性
  最近台獨分子又配合日本人重談‘台灣地位未定論’老調。還企圖在美國法院申告台灣主權不屬於中國。其最終目的乃在民間混淆視聽,俾以加深‘拒統’氣氛與迷思。甚至讓更多台灣民眾認為與大陸‘和平發展’就是出賣台灣人利益。故如我們要加深兩岸和平發展,其第一步必須在法理上徹底摧毀民進黨炮製的‘拒統’理論與迷思。
馬英九兼黨主席的後續作為與影響
  2009年6月10日,馬英九宣佈參選國民黨下任黨主席。評估馬英九兼任黨主席的後續作為及其影響,首先應瞭解其兼任的目的何在,然後根據主客觀情勢的分析才能對其後續作為、可能影響做出合宜的判斷。
“中國”是兩岸和平協議的基礎
  自中國評論131期刊載張亞中教授的“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議芻議”一文後,幾乎每期都有討論兩岸和平協議相關文章,此足証明兩岸學者都有一共同願望對兩岸政府提出建言,期盼台灣早日放棄獨立促成國家統一。對中國評論136期(四月號)沈衛平先生大文“兩岸和平協議芻議”所提五大論點,筆者願秉持客觀立場與沈先生及大陸學者一同討論。
馬英九出訪中美洲驗收外交休兵成果
  馬英九2008年5月20日上任後,兩岸關係在雙方高層默契下,拉開和解的序幕。他一方面開放兩岸直航、開放大陸人民入台觀光、促進兩岸經貿交流。一方面也提倡活路外交與外交休兵,化解兩岸外交上的嚴重對立,以及台灣過去8年在民進黨政府“烽火外交”政策下,在國際上面臨前所未有的孤立困境。經過一年努力,馬英九藉由今年5月26日率團出訪中美洲的機會,來檢驗他自己提出的外交政策。
兩岸一體化先行先試區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深化發展,隨著認同“九二共識”、主張兩岸交流合作與和平發展的中國國民黨重新在台灣執政,台海局勢趨於緩和,兩岸交流合作與和平發展正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與主題。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下,特別是在兩岸全面直接“三通”基本實現、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正在實現的新形勢下,海峽西岸經濟區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對台優勢與作用將發生較大變化,需要重新定位對台角色與作用。
投資台灣 促進第二次“台灣經濟騰飛”
  明確“投資台灣”的新思路和方向,逐步參與和扶持台灣本土的金融、高科技、航運等支柱產業中的關鍵企業,避免台灣經濟出現大幅衰退,促成第二次“台灣經濟騰飛”,形成和完善“經濟高度合作”的戰略架構和實施路線圖,為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堅實基礎。
從“台灣地位未定論”到“台灣前途未定論”
  今年5月1日,日本駐台代表齋藤正樹不甘寂寞地又拋出了“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看法,大多數台灣人民感到不解、憤怒,但是也有部分台灣人民表示支持。一國駐外代表公開地主張其駐在地的地位未定,而可以繼續留任,這可能也是外交史上稀有之事。齋藤的談話是個人意見,還是日本政府潛藏在內心的主張?始作俑者美國的態度又是如何?齋藤的談話激起了我們塵封的回憶,更讓我們思考“台灣地位未定論”的幽魂還沒有散去,不但如此,它已轉換成以“台灣前途未定論”的另一種面…
馬英九執政周年回顧與展望
  對於馬英九當局執政周年究竟交出了怎樣的一份成績單,島內各只的看法並不一致。筆者認為,儘管一年來馬當局走得頗為不順,島內經濟不佳,施政能力受質疑,但業已走上正軌,且度過最困難時期;其在改善兩岸關係、提升當局清廉度、參與國際活動等方面的成績也有目共睹,得到多數民眾肯定。因此,在民進黨受扁案拖累欲振乏力,路線與民意落差越發加大,權力矛盾難以整合的情況下,馬英九、國民黨目前在島內政黨競爭中仍處於有利的地位。
馬英九執政一年的成積單如何擬定
  2008年3月馬英九以58.28%壓倒性的高票當選為中華民國第十二屆總統。在他5月20日就職後三天的一次民意調查,發現有81%的人支持他包括“不獨、不統、不武”在內的競選承諾。這兩個數據(58.28%得票率與81%對他主要政見的認同)俱可以讓民進黨人嚇破膽。可是在以後的數月中馬政府的民調低落的次數與幅度一直比上升的為多。今年民進黨趁機以不滿馬政府的號召,計劃繼5月11日舉辦“中國政策總體檢討座談”後又於517發動“反無能﹑反失業﹑…
兩岸四地緊密合作的新形勢與新問題
  隨著兩岸關係回暖升溫,香港跟台灣的官方關係也在正常化中。香港決定在台灣設貿易發展局的辦事處,之後兩地高級官員開始互訪,首先是台中市長胡志強來港,打破了慣例。行文之際,本刊不久之前訪問過的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以香港佛教代表團團長的非官方身份,正在台灣訪問中。他是香港第一個局級官員訪問台灣。而香港特首曾蔭權和台灣“總統”馬英九,也已分別在不同場合表示願意訪問對方,並進行會談。
   共1222條﹐第55/62頁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跳轉至第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