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的立場來看,很不幸的是,其實應驗了之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所暗示的那兩點:你不能讓中國認為、不能暗示中國擁用台灣的主權,你也不能讓中國擁有台灣參加國際組織的最後否決權。可是在“胡六點”裡面,是不是都已經應驗了這兩點?被中國大陸逐步地納入中國大陸所設的框架、並要求逐步去實現?尤其是參加國際組織的部分。
我一直認為,兩岸最實質的東西只有主權;當主權都可以讓的時候,其實爭一些不管是經濟的,或者國際組織,都是戰術問題。很顯然的,馬政權上任之後跟民進黨時代的方向,對中國大陸來說是不一樣的。以前,大陸是反獨多於促統,而現在不用反獨了。也就是說,民進黨政權跟中國大陸政權至少是兩個不同的方向,所以雙方會有拉扯。如果兩個政權是同一個方向的時候,根本無所謂拉扯,只存在速度及如何配合的戰略問題。
然後,我要講的是,兩岸在協商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時候,會埋下一個我覺得是永劫不復的破壞點。因為當主權的東西都可以退讓、都可以不談的時候,我認為說,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目標很快就會達成。因為把“中華民國”拿掉的時候甚麼都好談的情況下,其他的東西其實都沒有甚麼好談的。更遑論這樣被中國框架下的“參與國際活動”,是一個完整的“會員國際活動空間”,還只是中國特許下的、有限制的“參與國際活動”?
馬英九面臨挑戰
所以我剛才一直強調說,胡錦濤是為下一階段的兩岸互動,替馬英九立下一個框架。因此,其實現在頭痛的應該是馬英九政權。馬英九很奇怪,胡錦濤講的隔天,他馬上說,在胡錦濤先生領導下,展現了新的思維跟務實作風;推崇胡錦濤為終結兩岸敵對狀態,增進互相瞭解與合作開創新的契機。
這是多大的歷史契機?他第一天這麼講,可是隔了兩天,變成完全不同的方向。“總統府”發言人王郁奇說,這是他講他的,我們講我們的;之前是非常恭維,非常推崇,而且是開創了歷史契機,隔天為甚麼就變成不行呢?不僅講得沒有那麼偉大,而且是不好?
最神的是,1月6日馬英九在接見容安瀾等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時指出,去年底胡錦濤的六點聲明,也針對我們的訴求做一些具體回應;我們一方面有初步的回應,另一方面還在進一步瞭解這篇談話內容在政策上所代表的涵義,盼能有進一步瞭解。這種回應,又盪回原點,短短6天之內三次回應,左右擺盪,最後說“要進一步瞭解”。從最初的推崇到否定不理、到最後的還不知道,這是甚麼決策腦袋?兩岸政治互動,是何等重要的政治對招,竟如此輕率為之,6天3變,到目前看不到明確的回應。
馬英九在選舉的時候一再聲稱,在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之下,他有信心有能力去開啟兩岸和諧談判的局面,帶來兩岸互相交流,為台灣找到出路。因此,馬英九贏得了700多萬張選票。可是,今天胡錦濤這次的談話,其實打了馬英九一巴掌,我覺得這個比633跳票更嚴重。就是說,他選前所揭櫫的所謂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被胡錦濤打了巴掌跳票之後,又被對方設下了這麼大的一個框架。
現在的馬英九已經不是勝選時的馬英九
對民進黨而言,主權這個東西,從來都不會是一個議題,都不會是任何事情的前提,怎麼可能在胡錦濤的要求之下放棄主權?這是有點荒謬的事情。雖然胡錦濤想要區隔“台灣獨立”和“台灣文化”,但是現狀是甚麼才是關鍵。現狀是獨立的,他要“部分台獨人士”放棄台獨現狀,無疑是緣木求魚。
我認為,胡錦濤在講“胡六點”的時候,可能忽略了很多台灣現實的情況。所謂台灣現實的情況是,他講話當時的馬英九,已經不是2008年3月22日獲得700多萬票時的馬英九;當時贏得700多萬票的馬英九,經過半年之後,支持度已經不到20%。現階段,台灣民意對於獨立現狀的認知、接受及將來的支持,其實是超過50%。
也就是說,胡錦濤講話的時機、對馬英九的判定,以及對台灣社會對於台灣獨立的堅持的判定,是有落差的。大陸不應該把現在的馬英九當成贏得700多萬票的馬英九,可以“擔負”、“全權”去處理大陸所設下的框架。我覺得這是胡錦濤在政治上的忽視。
張亞中:“胡六點”不是統一說帖
但可以說是兩岸和平發展框架的說帖
剛剛聽了諸位的高見,我作一個簡單的回應。第一,基本上,我的看法與鄭副主委的觀點相似,胡錦濤想強調的重點,就是為未來兩岸互動建立一個框架。回顧中共對台灣政策,從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然後到和平統一,再到胡錦濤所揭櫫的和平發展。胡錦濤對於兩岸關係思維可以放在和平發展的戰略角度去思考。因此,我不太同意立文兄認為這是一個統一說帖的看法,應該將其視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的說帖。
第二,每一個政治人物都會尋求自己的歷史定位,每一個負責任的領導者都希望能夠在自己的任內達到一些歷史的功業。胡錦濤有可能將兩岸之間能夠簽署和平發展的框架,當成自己對整個中國歷史的一個交待,是一項必須去完成的歷史任務。如果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和平發展框架會在胡錦濤未來執政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此外,談到和平框架的時候,經由胡六點,中國大陸已經講得非常的清楚,即“一個中國”是整個和平框架的最重要原則。和平發展框架中的和平與發展,必須有助於兩岸走向統一的和平與發展;如果一個和平發展框架只是兩岸之間的永久的分裂,或者永久的分治,這個和平框架中國大陸是不會接受的。
台灣應該如何回應“胡六點”
對於“胡六點”台灣可以有幾種回應的方式或選擇:
第一,像民進黨現在的做法,就是不予理睬,或者試圖採取更激烈的方式表示拒絕或者迫使中國大陸作出一些改變。在某種程度上,這兩種方式都昧於國際政治的現實。作為一個學術研究者,我認為我們必須用智慧去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北京的堅持是“一個中國”,台北的堅持是“兩岸平等”,因此,如何在“一個中國”與“兩岸平等”之間找到交集與平衡,是兩岸學術研究者的使命。
第二,另一個需要找到平衡點的地方在於中國大陸的終極目標是“一國兩制”,而台灣要求的是不可抹煞“中華民國”的主體性。如何在“一國兩制”和“中華民國”的主體性之間可以找到交集,也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對於一個學術研究者和觀察者來講,我相信兩岸雙方各政黨,或者政治人物,包括台灣的國民黨和民進黨,以及大陸的中國共產黨,都有自己的政治綱領,或要追求的目標。但是我認為,任何一方都應該以人民的最大利益為思考,與其互相指責,不如瞭解對方。台灣應該去瞭解大陸為甚麼要這麼堅持一個中國,而中國大陸也必須要瞭解台灣為甚麼這麼在意兩岸平等;唯有在互相瞭解之下,大家才能夠坐下來好好談。另外,任何的政治妥協都必須以現實做為基礎,但是與國際關係中冷冰冰的政治現實不同,兩岸應該在認識現實中還有更多的民族情感。在這個基礎上,雙方應該有足夠的感性找到解決問題之道。
我一直認為,兩岸終究要解決彼此的定位與走向問題,兩岸彼此關係為何?兩岸何去何從?正如一句西方諺語所說:“面對陽光,陰影才會在你的後方”。早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中共就希望兩岸有一個和平框架,而胡錦濤今次透過紀念《告台灣同胞書》30週年,再把它拋出來,台灣方面似乎是沒有辦法回避,也不應該迴避。
台灣各方,包括國民黨和民進黨,都應該認真地對胡錦濤的談話,提出自己的見解,作出正式的回應,因為回應本身也是一個溝通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嘗試找一個雙方人民都能夠接受的一個答案。這是我的淺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