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鑒賞古玉是一門綜合性極強且相當深奧的學問,它除了必備有豐厚的知識和經驗以外,更要具修養好的職業道德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鑒定任何一件古玉的年代與真贋,其準確率的高低,可以說完全取決於鑒定者職業道德的優劣、學識修為的深淺、實踐經驗(包含諸多現代科技的應用)的厚薄。直到目前為止,鑒定古玉的方法還是以目鑒為主。目鑒也稱眼學,其主要步驟一般分為:
1、看玉質。玉質的定義有兩層。其一,原材料的產地;其二,原材料的堅硬度和溫潤度。自古以來,雕琢玉器的原材料可謂不少,但按地域分布,一般認為有東方玉、西方玉和南方玉之分;而如按知名度和普遍性言之,則首推傳統的四大名玉,即和田玉、岫岩玉、獨山玉和地方雜玉。
歷史上,玉料的價值取決於其堅硬度和溫潤度的優劣,加上產地的歷史認知程度等因素。當然,玉料的價值高低還遵循著“物以稀為貴”的原則,如溫潤度越飽滿無瑕者則越稀有,至美者稀,價值當然也就越珍貴了。
在傳統四大名玉中,向來認知度最高,也最被人們喜愛的,無疑首推和田玉了,上等和田玉可謂美奐絕倫。從遺存的古玉器中判斷,商代就已經使用和田玉,到了戰漢時期,和田玉的使用就極為普遍了。和田玉的極品是羊脂白玉和黃玉,戰漢時期出土的古玉器中就有不少羊脂白玉和黃玉作品。
事實上,遠古時代的先人們最初應用的並不是和田玉,而是岫岩玉和各地域就地取材的地方雜玉。例如,紅山文化出土的古玉大多是岫岩玉,而良渚文化出土的古玉則大多以地方雜玉為主。除此之外,新石器時代和夏商周時期,人們也大量使用河南的獨山玉來雕琢各種玉器。今天,最與和田玉接近的有青海玉、俄羅斯玉和韓國玉等。
2、觀包漿。所謂包漿,指的是一件經過人手把玩、撫摸和空氣等長期接觸所形成的自然氧化膜。根據業界的說法,氧化膜可分為軟包漿和硬包漿。軟硬包漿最容易把握的,即玉器表面有明顯的肉澀感;而硬包漿則是指玉器表面包裹一層玻璃光。一般地說,傳世玉器以軟包漿為鮮明,出土玉器則有較強烈厚重的玻璃光。當然二者隨著環境的變化可以互為轉換,也可以兼而有之。
通過觀察包漿而辨別藏品的真贋和準確斷代,這是一個玉器收藏者重要的必修課。熟練掌握觀包漿的實踐經驗與訣竅,必須做到多看多觀摩各個時代和各個地域的真品玉器,特別是非常有必要細心觀察具有典型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標準器。例如,北方包漿與南方包漿、幹坑包漿與水坑包漿、出土與傳世包漿等等的特征和區別。
在當今仿造技術已經相當高明的社會背景下,雖說包漿的仿造也日臻完美,但由幾百乃至上千年的自然包漿,仿造者幾乎是無能為力的。鑒賞者在多上手多觀摩真品玉器的同時,還必須隨時多上手多觀摩贋品玉器。不斷地通過觀摩真贋實物,進行細心的比對和辨別,逐步積累經驗,將心得熟記於心而融會貫通。
3、考雕工。美玉是大自然的精華,遠古先人因取其美而知其硬,硬是美玉的一重要物理特征。一直以來,人們總迷惑於遠古先人如何琢玉,直到清楚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事實後,這個迷惑才得以迎刃而解。但是,雕琢任何一件玉器,在工業革命之前依然是極為不容易的。而且,溫潤度和純淨度越高的美玉,往往硬度也越高,因此,這樣的玉器雕琢起來,自然所花費的工時就越長,功耗和難度就越大了。
作為一個古玉收藏者或者鑒賞家,必須精通各個時代相關的科技水平和玉器的雕琢工藝,期間的代差區別和過度特征更是要細心地熟記和領會。諸如切割、雕刻、琢磨及其所用工具等等,都要有系統性的了解和把握。以古代加工和雕琢玉器中砣機具的使用及所形成刀痕的變化而言,就是研究和鑒定古玉必須掌握的常識之一。
雕琢玉器的砣機具包括:軸、軸套、砣盤;而利用砣機具加工玉器所產生的轉速、跳動、偏擺、同軸度等,都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至於人工砣機具和電動砣機具的區別,及其所加工的玉器,更是有著本質的不同。辯證地說,人們在發現了美玉以後,才有了雕琢玉器的欲望與需求,有了雕琢玉器的欲望與需求,才會促使人們去研究和製作能夠提高琢玉速度和提高工藝水平的砣機具。因此,砣機具的發展和進步,就是琢玉工藝的發展和進步。
學術界已然基本結論,商以前的軸和軸套多為玉石器,商周和春秋多為銅器,戰漢以後則多為鍛打後的鐵器。由於使用鋒利的鐵器,戰漢陀機具精度有了大幅的提高,這不僅表現在軸和軸套的配合上,而且還表現在機件加工工藝性能和機械的結構精度上。漢代玉雕出現精美的高浮雕並不奇怪,這是中國玉器史上劃時代的進步。此後,唐宋陀機具在結構、精度、種類更臻完善,但在創新方面則少有突破。到了清代,伴隨著工業革命的影響,陀機具的精度才又有了新的進步,最終現代電動砣機具完全代替了人工砣機具。現代電動陀機具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刀更硬,進給力大,切削力強的工藝特征,但是,其帶給玉雕作品也留下了鮮明的機器加工的痕跡,如刀痕粗大和崩茬等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