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八月香港人士攜帶兩岸旗幟登上釣島,這個舉動被美國政府以及參眾議員誤認為是兩岸已經連手抗日。 |
中評社台北2月28日電(特約作者 湯紹成)在過去的一年中,東海、朝鮮與南海的爭執不斷,使得美國在東亞的角色加重。同時,兩岸的關係雖然進展順暢,但是台方只經不政,導致台灣“外交空間”方面的斬獲有限,茲分述如下。
基於歷史與地緣的原因,美國還是兩岸關係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以當前美國的外交政策重點觀之,在十年反恐政策告一段落之後,其戰略重心移向東亞。但目前奧巴馬政府的當務之急還是集中在伊朗與敘利亞等中東問題,而在東亞方面則以朝鮮、東海與南海等問題為重。但重要的是,在上述所有這些問題上,美國與大陸都是站在對立面,雙方競合鬥爭或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11月奧巴馬勝選連任成功幾天後就急訪泰國、緬甸與柬埔寨,此乃美國政府所釋出重視東亞的另一個明顯訊號。因為泰國是美國的同盟國,簽有協防條約,因而此次訪泰也是加強美國對於同盟國家承諾的證明(固樁)。由於泰國不似越南與菲律賓與大陸有南海的爭議,因而此行還不至於對於南海的衝突火上加油。緬甸則因正處於民主化的初始階段,美國正積極拉攏,而這也是一種平衡大陸在緬甸影響力的明顯舉動(部樁)。
再者,去年柬國正好擔任東協輪值主席,並與中共形成默契,而在東協高峰會上採技術性不決議方式,排除了南海議題在東協討論機會,使得美國極為不滿,因而有意拉攏柬國以平衡大陸在該國的影響力(拔樁)。今年1 月下旬,中共首度支持聯合國對於朝鮮發射衛星的譴責與制裁案,這是否是中方的一種訊號,期盼美方在比如釣魚台問題上有一些善意的回應?比如加大管控日本的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