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敲碎了時間
我之所以這樣認為,原因在於,互聯網在誕生初期,一度被認為會把傳統的中央集權式的媒體,解構成碎片化的個人媒體。這一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但事情發展的最終結果,或許並非卡爾所想的那樣——人類和互聯網有著一定底線的間隔,而是互聯網直接融合成為社會的一分子。
中國有個禪理故事,“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從淺薄到深刻再到淺薄,這三個階段的發展與這個禪理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信息社會以前,我們對信息和媒介的了解,是簡單意義上的“淺薄”,即了解得並不深入;進入信息社會之後,我們逐漸了解了信息和媒介的力量,與此同時,大量的信息碎片和眾多的媒介渠道也開始緊緊圍繞在我們身邊,讓我們感到無所適從;而下一個階段,必定是重回“淺薄”,但這已經不再是第一階段的簡單意義上的“淺薄”。
《淺薄》的作者認為,深刻化是從碎片式轉向整體性,從感性思維轉向理性思維,這也是思維從淺薄到深刻的第一次飛躍。而現在,互聯網的出現,導致被深刻化的思維又一次被解構。這也是作者認為的從深刻到淺薄。
的確,人類思維隨著信息的爆炸正在開始碎片化:“互聯網多媒體技術融多種不同類型的信息於一屏,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內容的碎片化,也進一步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在卡爾眼裡,幾段文字、一段音頻或視頻、一套導航工具、各種商業廣告、一些小型應用軟件,甚或一些不知名的‘小玩意兒’,全都可以包含在一個網頁中,在它們各自的窗口內運行,而這些“雜音的刺激”很容易讓人分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