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讓600年昆曲活出“青春”
當然,敬畏傳統並不是說昆曲必須一成不變。對有些藝術價值不高、內容拖沓的傳統戲,知名昆劇表演藝術家計鎮華就主張修改,“文藝終究還是娛樂性的東西,昆曲也要增加可看性。要是不加改動地搬來演,那直接進博物館好了。”他說,600多年來,昆曲從未停止過革新。昆曲,同樣需要在與現實的互動中不斷發展,通過演繹當代的大悲與大愛,實現與現代人思想上的溝通。
作為“新概念昆劇”的實驗者和倡導者,省演藝集團昆劇院院長柯軍對於創新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說,為了讓更多人能了解、接受昆曲,我們必須對昆曲進行一些適應時代發展的改變。沒有傳統的根基,新東西沉不下去,只能浮在上面;但如果沒有創新,傳統就飛不起來。
為此,他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與極富實驗精神的香港戲劇界代表人物榮念曾合作演出沒有唱詞的《夜奔》;讓古琴與昆曲這兩大文化遺產在舞台上對話;要求劇團裡的老中青三代演員分別演同一齣戲,以此詮釋傳統與創新的關係;為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他率領的省昆更是打造了10個不同版本的《桃花扇》……對柯軍而言,這一切,就是想讓昆曲成為“活得很青春的遺產”。
蘇昆的俞玖林是昆曲創新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熱情的擁護者。談及創新,他說,作為一門活著的古老藝術,昆曲需要用年輕的方式來傳播。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能吸引廣大年輕觀眾,首先得益於包裝的創新,海報上男女主角青春可人,非常符合當代青年的審美習慣;其次是音樂、舞美、燈光的創新,在盡量保留昆曲抽象寫意的基礎上,融入時尚元素,造就了既有傳統藝術的典雅,又有亮麗青春風采的《牡丹亭》。至今,青春版《牡丹亭》已演出188場,75%的觀眾是青年人。
上昆當紅小生黎安此次演出的是經典折子戲《長生殿》。雖然醉心於傳統折子戲,但對昆曲的創新,他十分贊同。他認為,“昆曲要想更好地發展,必須要做一些嘗試和探索,包括創新的宣傳營銷手段,如果不去嘗試,很多觀眾可能永遠走不進昆曲這扇門。當然,要想把觀眾長久地留下來,還得靠傳統的魅力。傳統是昆曲的魂,這個不能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