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8日電/文化體制改革催生了藝術院團新的生產方式和生存方式,這就意味著政府將退出對藝術生產大包大攬式的直接“包養”,而採取更加靈活、更加多樣的方式進行扶持。藝術生產單位,無論民營還是轉制之後的國有院團,也將越來越多地依賴社會化程度更高的藝術基金會。但是,就目前的情況而言,藝術基金會的日子似乎並不好過,它們要擔負起支持中國藝術生產的職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僧多粥少 藝術團體嗷嗷待哺
北京現代舞團成立於1996年,至今已有15年的歷史。目前,舞團主要通過國際巡演養活自己。作為一家民營演出團體,沒有固定的經費支出,在國內又很難得到商業贊助和藝術基金會的支持,一路走得很艱難。2007年,舞團藝術總監高艶津子為荷蘭舞蹈節開幕委約創作了《水問》。那一年,這台演出成為剛成立的荷中文化基金會的首個資助項目,當年就在荷蘭全境巡演16場,觀眾達2萬多人次,取得了巨大成功。
據高艶津子介紹,在國外,很多現代舞團都有藝術基金會的支持,包括她的作品《水問》、《三更雨》等,都是在國外藝術基金會的支持下才得以創作的。但在國內,她也曾多次因創作需要申請基金會的支持,卻屢屢不能成功。只有2009年創作現代舞作品《皮膚之下》時,她得到過一筆來自基金會的贊助,然而,即使這種“千年等一回”的好事,最終也因後續操作的問題而夭折。
“這部作品在加拿大首演,我們的舞美和燈光製作沒有合同,這樣,後續的工作就很難推進,雖然都已經公示,但最終資金仍不能到位。”據高艶津子介紹,在國外獲得基金會贊助的方式很多,操作程序很簡單,資金數額也比較高。“比如,國外藝術基金會常和藝術節相結合,只要你受邀參加藝術節,就能夠得到基金會的支持。藝術節把關藝術水準,基金會保證資金支持,既免去了基金會審核項目價值的煩惱,也保證了藝術節的資金來源,一舉兩得。”
“在資金額度方面,國外從創作資金到差旅費,所有費用都由基金會贊助。在國內,即使申請到基金會的支持,也只能提供所需費用的三分之一。”讓高艶津子感觸更深的,是國外基金會對藝術創作的理解和支持,“一筆資金給到藝術家手中,他們會賦予你百分之百的運用資金的權力,在中國則要走財務審計等很多複雜的程序。”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範圍內,像北京現代舞團這樣的民營藝術院團超過6800家。由於民營藝術院團沒有政府投資,也就更迫切地需要藝術基金會的支持。另外,目前現有的2000多家國有藝術表演團體,大部分也將面臨轉企改制。如果各表演藝術團體失去了政府的供養,也將尋求藝術基金會的扶助。
對目前國內各種演出團體嗷嗷待哺的狀況,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會秘書長李瑋有更加切身的感受:“前些年我們每年都會收到近百份申請,經過專家評審,最終能得到資助的也就一半左右。近幾年,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資助重點放在了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國際戲劇演出季、北京國際舞蹈演出季三大節上,如果有70個項目申請的話,能得到資助的大約也就在20個至25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