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到西方考察後,便決心將這一先進的模式引入國內。
於是,梭嘎憑借保存完好的民族文化有幸獲得了建立生態博物館的資格,成為亞洲第一。
1995年以前的梭嘎隱匿在烏蒙山腹地,共有4000多人。由於地處偏僻山區,受外界的影響非常少,原住民沒有一個人懂漢語,就連文化大革命都沒有波及到梭嘎。世居於此的苗族人仍然延續古老而獨特的民族文化,諸如婚戀、喪葬和祭祀禮儀,以及刻竹記事的傳統。過去,無論男女頭上都戴角,是為民族象徵,因此他們也被稱為長角苗。對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來說,總有幾個時間點顯得格外重要。
1995年春天,被譽為“中國生態博物館之父”的胡朝相隨同挪威學者傑斯特龍發現了藏在深山密林里的“世外桃源”——梭嘎。在隨後的考察報告中,他們評價梭嘎村寨的自然環境、社會結構、經濟狀況和精神生活保存在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化生態中,是一個難得的、活生生的文化整體,全世界都找不到,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考察報告得到了中國政府和挪威政府的認可,貴州當地政府也表現出了極大熱情,建立生態博物館勢在必行。
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在現在看來都具有很高的規格,其為中國政府和挪威政府共同建設的文化交流項目。1997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和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簽署了《關於中國貴州梭嘎生態博物館的協議》。中國第一座生態博物館正式開始籌建。根據協議,挪威政府為此項工程提供無償援助80萬元人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