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新一輪的實踐已經開始,研討會上命名了浙江省安吉縣生態博物館、安徽省屯溪老街社區博物館等5個首批生態(社區)博物館示範點。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與博物館學教授潘守永告訴本刊記者,浙江安吉生態博物館是我國生態博物館理念在東部地區的第一次實踐。自2009年起,浙江安吉結合自身文化資源,在當地民眾的支持下,引入生態博物館理念,建立了以安吉縣博物館為中心,包括竹文化展示館、茶文化展示館等12個分館在內的生態博物館群,得到了業界的肯定。
生態博物館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有十餘年,從西部逐漸擴展至東中部地區,從專注於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擴展至關注整個中華民族文化遺產。其中的成敗與得失,都被一五一十記錄在歷史的檔案里。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強調,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生態(社區)博物館的歷史都不長,仍在試驗探索中,在中國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規模體系,也存在著制約其發展的問題。當前生態(社區)博物館等文化遺產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存,在保護內涵方面,要更加突出歷史傳承性和公眾參與性。
“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並不是僅僅用生態博物館的建立就能解決的,這不是一個工程,更不是一種技術問題,民眾的生存需求與情感向往比我們的想象要複雜得多,要具體得多,也要生動得多。”方李莉所在的西部人文資源研究課題組得出了以上結論。課題組成員親身參與並感受了西部民間文化的劇烈變遷,文化在各種內在與外在力量及權力交鋒中重組或重構,西部的傳統文化成為各種力量和權力都在反覆利用和開發的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