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許多很好的文學苗子進了我們的高校教育系統,出來以後並沒有長成大樹,而是直接變成了小拐杖
楊塵瀟是上海大學一年級的本科生,酷愛寫作,也有著自己的文學夢想。但他發現自己的小說總寫不長,情節的展開也很混亂,尤其是自己塑造的人物沒有什麼血肉。今年他報名參加了文學院創意寫作中心為新生開設的研討課《成為作家》。這門研討課是小班教學,20個人分成幾個小組,按興趣進行討論。老師會讓每個人講述自己的家族史,講述自己最刻骨銘心的故事,然後圍繞這些故事展開情節。“比如老師通過分析經典作品,告訴我們如何讓自己的人物置於絕境而後生,如何讓人物面臨一個接一個的矛盾衝突,而不同的人物需要構建怎樣的關係網。或者如何向內發掘潛意識,這些都令我們茅塞頓開。”
如今上海大學不但成立了校級的中國文學創意寫作中心,還在文學院創建了全國第一個針對本科生的創意寫作活動平台,而一個意在建構創意寫作教育教學系統的學科組也頗具規模。
迄今為止,復旦大學並沒有將“創意寫作”訓練向本科生延伸的計劃。在王宏圖看來,他們還處在創意寫作人才培養方式的探索階段,作為教育部首個專業學位試點,主要任務是積累經驗。“我們的任務不是培養作家,而是培養具有寫作才能的人,提高作家的素質。我們是給喜歡文學、愛好寫作的人提供提高寫作技巧的機會,至於最終能否成為作家,還需要日後進一步實踐。”陳思和教授的定位仍相當低調。
其實創意寫作也並不是新生事物。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曉明認為,以前各大學中文系都有寫作課,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但因為多數老師不是作家,教不好這門課,許多大學就逐漸將這個學科取消。上海大學的創意寫作,實際上是來填補這個空白的。當然,因為掛了“創意”的名號,就很自然要向創意產業這個新起的行業借力,寫作的範圍也因此擴大,除了過去所謂“文學”範圍裡的詩歌小說散文等等之外,還加上廣告文案、歌詞、遊戲故事、影視劇腳本等等,與過去的寫作課不同了。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郁認為我們現在的高校中文教育中缺乏雜家,缺乏作家。而在過去,魯迅、周作人、沈從文、聞一多、老舍等既是學者又是作家,其實即使是文學的鑒賞也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和更多生命的體驗。我們的課堂經常討論一些偽問題,一些已經成為結論的概念,並沒有更多可匹配的實踐與創作。“每一個學生的精神走向是多種的,如何激發,能不能激發很關鍵。當下的大學文學院以文學作品批評與語言學研究為主要方向,所有的學生被帶入到一個擁擠狹長的地帶裡,對數量不多的文學作品,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批評研究,這個過程也許是快樂的,但創造性的寫作會更快樂。許多很好的文學苗子進了我們的高校教育系統,出來以後並沒有長成大樹,而是直接變成了小拐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