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具體問題,會讓他們的情緒不好。但他們忍著,也不說,我們到那裡看了才知道。”孔子學院總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浙江師大派到喀麥隆雅溫得二大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張笑貞,是位女同志。在非洲3年,被搶4次,生活費用高,面粉5美元1斤,硬是咬牙堅持下來,感動了外方。回國後,喀麥隆授予她總統騎士勛章,專門請她回去領。
不僅是入鄉隨俗,連人也變了。天津師大派到肯尼亞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撒德在非洲5年,曬得黝黑,乍一看和黑人朋友差不多。
這些可愛的辦學人說,總是需要有人付出的。
太原理工大學派到阿富汗喀布爾大學孔子學院的院長和兩名教師,從學校到住宿的地方要穿過市區,驚險時有發生,讓人猝不及防。有一次,他們去超市買東西,剛出門,爆炸就發生了,所幸毫發未損。
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多數人家沒有自來水,靠打井取水。河北經貿大學派到孔子學院的院長也是位女同志,去了一年頭髮就掉了一半。在斯里蘭卡,孔子學院的教師、志願者工作和住宿的地方很破舊,一下雨就漏,女孩子們拿出所有的盆子瓶子接水,邊接邊哭。
即使這樣,沒有一個要求回來。
更多的人,扎下來,2年、3年、4年……無怨無悔地工作著。克服文化差異,貼近外國人思維,轉換話語體系,習慣新的生活和交流方式……每一位走出去的教師、志願者都在經歷這種“改造”,做新時代的傳道人。
“在課堂,從來沒有老師給學生倒茶,我們改變了這種傳統。我們是用一種親和、真正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去慢慢讓大家知道,中國不是可怕的,也不是落後的。一旦消除了這些溝通上的差距,很多東西就能夠實現。至少他不會戴著有色眼鏡、用敵意去看中國,看孔子學院。”英國倫敦商務孔子學院院長盧紅道出衷曲。
的確,正如中國駐美國大使張業遂所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深入社會,以其獨特的參與性、互動性和廣泛性,為民眾交往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改變的不僅是自己,改變的也是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評價。“美麗的中國名片”、“真實的中國讀本”、“可愛的民間大使”各種贊譽接踵而至。難怪有人言:孔子學院為國家培養了一支擁有國際視野、世界情懷、愛國主義情懷的新型隊伍,為中國教育國際化舉行了奠基禮。
成就後面,是只有他們自己知道的付出——因為來孔子學院,職稱評定、收入、就業會受到影響,而這些,又不是立馬就能解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