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比 |
中評社香港1月28日電/在羌族社會中,有一群身份特殊的人群,他們被稱為“釋比”、“許”、“釋古”等,在漢語裡被稱為“端公”。他們是羌族傳統社會中不脫離生產的宗教教士或祭司。在羌族人的生活中,釋比是掌握宗教經典,溝通神、人、鬼之間關係,熟記民族歷史文化和科技、醫學、藝術、音樂、舞蹈等豐富知識的人物,在民眾中備受尊崇。釋比文化蘊含著獨特的哲學思想、民間文學、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俗、醫藥醫療等內容,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禹或是羌族的第一位巫師
英國學者羅伯特.瑪格塔認為:“醫學起源於巫術和宗教活動。原始社會的舞蹈形式通常是其複雜儀式的一部分,超自然力量就產生於其中。”這句話,精辟地概括了原始形態下人類信仰的初始結構。岷江上游羌族釋比的主要身份,也印證了這一觀點——羌族釋比承擔著3種角色:巫師、巫醫和舞蹈家。
釋比文化是古老的羌民族遺留至今的一大奇特的原始宗教文化。釋比既是羌族宗教儀式的執行者和通曉羌族歷史傳說的說唱藝人,又是羌族社會的精神支柱與羌族文化的傳承者。在羌族日常生活中,釋比是普通農民,住在家中,下田勞作。但是當他們受邀外出,戴上法帽,穿起法衣,拿起法器作法事時,就是羌人眼中的“神”或巫師。
釋比是羌族社會實踐的產物,也是羌族歷史的縮影。著名神話學家袁珂曾言:假如“禹興於西羌”、“禹家於西羌,地曰石紐”這類傳說有某些根據,那麼傳說中的禹就可能是羌族中第一個酋長和巫師。袁珂進一步認為,釋比作法的時候“多效禹步”,即儀式過程中,一邊唱經典,一邊以禹步舞蹈來請神靈,這更加說明了禹可能就是古羌酋長兼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