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3日電/環球時報刊載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的文章說,在“韓三篇”之後出現的方韓之爭愈演愈烈,短期內沒有平息的可能。近年來,公眾人物、企業和社會的誠信問題一直是全社會的焦點,不少公眾人物經過質疑而迅速倒掉。中國社會近年的總體趨勢是對公眾人物的道德有更為嚴格的要求,而輿論監督的關鍵也從傳統媒體轉移到互聯網。這次處於爭議中心的是一直被視為80後的代表人物、幾乎總是在對傳統的公眾人物提出質疑的韓寒,確實引發了更為複雜的狀況。
這次引發的爭議其實是一個難以有最後定論的議題———“代筆”,這和文學界常常引發爭議的抄襲剽竊的爭論或者有關學歷、研究成果真假的爭論有明顯不同。有關抄襲剽竊等的討論,有已經發表的文本可供比對,也有著作權受到損害的一方。這樣的爭議常常會有經過對比研究得出相對能讓公眾一致接受的結論。雖然許多當事人還會對此不服,但已經難以對公眾產生影響。但“代筆”是種合作關係,是一種假定的“原作者”心甘情願地讓渡自己的著作權給作者的行為,代筆者的原作也常常不可能在現實中存在。這種關係中的雙方並沒有人利益受損,反而有可能是雙贏的結局,因而也不可能有人提供可供比照的版本。
對“代筆”的質疑並沒有作為法律上證據的可能,也完全不可能動搖現有著作權人對作品的署名及其所有的各種權利。這種質疑只能基於邏輯推斷,通過一系列邏輯推理嘗試論證作者“不可能”創作這些作品。但作者本人和有關各方也完全有權堅守立場,無需辯論就可以堅持著作權,根本不需要論證自己有無創作這些作品的“可能”,因為目前的著作權不可能由於沒有鐵證的質疑就發生動搖,也不可能由此承擔任何導致法理意義上著作權改變的後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