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著名作家李銳、蔣韵夫婦的女兒笛安,以嚴肅作家的姿態高調進軍青春閱讀市場,其作品《西決》銷量達到75萬册,同時還獲得了《南方都市報》頒發的一項文學獎。而最早,正是郭敬明把《西決》放在《最小說》連載了半年,預熱市場。
“我郭敬明今天有這樣一個關注度和一個聚光燈效應,那任何在這個平台上面的年輕人,都很容易受到關注,所以這也是當初我要建《最小說》這個平台的原因。這個平台一開始是沒有產生商業價值的,在它誕生初期,我只能把郭敬明三個字的品牌價值注入到這個平台上面,就像打造一個新的子品牌一樣。”郭敬明說,有段時間他自己一本書都沒有出,也不做什麼事,所有的宣傳通告都是宣傳《最小說》這個新平台,漸漸把這個品牌“養”大了。但那個時候,郭敬明說,那個平台一直沒有產生價值。
“但是當這個平台具有了新的商業價值之後,這上面就有人不斷起來了。”郭敬明以旗下作者安東尼為例子,“像安東尼這樣的作家,通過《最小說》這個平台,自己又成了一個新的品牌,但是他還會在這個平台上繼續表演,他們的崛起會讓這個平台更牛。就像春晚一樣,如果都是大牌在上面,大家都會想要去上,最後就變成這個品牌不斷地複制來複制去。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種商業模式也支撐著公司朝前運轉。”
出版人路金波替郭敬明算過一筆賬,《最小說》每發行一本,郭敬明提一塊錢,每年都是近千萬元收入。
事實上,這種模式並不新鮮,趙本山的本山傳媒走的也是這個路子,小沈陽、劉曉光等小品演員都是被趙本山帶進春晚捧紅的。而郭德綱的德雲社,也捧紅了諸如何雲偉、李靖等一大批相聲演員。他們被捧紅之後,也給企業帶來了更多價值。
不過,這種循環模式恐怕正在受到挑戰。假如有一天,郭敬明不在最世文化——比如為完成一部偉大的著作而去閉關寫作,這個公司是否還能持續下去?
“這也是投資人一定關心的問題,大家會覺得會不會不穩定。”郭敬明毫不避諱,“不穩定其實一定會有的,我創建了這家公司,其實所有人都是衝著郭敬明來的。但是我們正在不斷地去完善,比如有些事情我可以交出去做了,運轉已經沒問題了。這個時候他的商業價值就逐漸體現出來了。”
在未來幾年的規劃里,郭敬明將刻意地將自己為公司貢獻的收入比重降到30%以下,或者更少。“這也是投資人要求的。如果公司所有收入都是我自己創造的,那不太現實。”郭敬明透露,其實去年他的個人收入是沒有計入公司賬內的,否則,公司淨利潤將不止2000萬元。
同時,郭開始把一些執行層面的事務放權給他人去做,只確定企業的大方向,比如是否要融資、公司文化應該是什麼樣的調性等。“以前,我需要把方案做到非常細,在執行的過程中,我也必須去監督,甚至去擔任其中某一個角色或者某一個環節的負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