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16日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 每個時代都要有偉大作家的想法過於簡單。
上海文匯報報道,王德威受哈佛大學出版社邀請,主編新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根據這一寫作計劃,他在上海復旦大學圍繞“重寫‘重寫文學史’”進行了為期四天的講學,強調文學的問題要回歸到文學史的脈絡中加以討論。講學期間,他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正在推動一項新編國別文學史的出版計劃,該計劃已經出版了新的法國、德國和美國文學史,而中國現代文學史部分則邀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主持。
與傳統的中國文學史相比,哈佛大學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在理念和形式上有了明顯的區別,這與出版方自身的理念構架有關。已經出版的新編法國、德國和美國文學史都是採用百科全書式、散點透視或輻射的方式,組合無數小故事和篇章,形成脈絡極不分明的文學史——沒有傳統中國文學史編寫中一以貫之的起承轉合的大叙事,也沒有類似“五四一聲炮響產生了新文學”這類叙述,而是完全打散了的格式。
而新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同已經出版的法國、德國和美國文學史相比又有不同。王德威主持編寫的只是中國現代文學部分,而法國、德國和美國文學史則都是國家或者文明的文學史:美國國家歷史短,很容易編寫國家文學史;法國和德國文學史嚴格意義上還不能稱作國家文學史,比如德國,15、16世紀時還未統一,它是從傳統的德語文明或文化晉升到19世紀以後以國家文學為立場的國家文學歷史。新的中國文學史則只專注於中國現代。究竟如何定義“現代”?中國在過去兩百年間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從民國到共和國,這樣的歷史和政治脈絡,和美、德、法提供的模式並不相容。因此,在哈佛大學出版社所希望的擴散的、輻射的形式結構上,中國文學史還是要突出幾個重要的脈絡來——這也正是王德威所認為的可能存在的巨大挑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