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4日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近來遭遇尷尬。網絡上有人打著該刊旗號給作者發去信函,告知文章被刊用,需交版面費,並附以錄用函、收費通知及賬號。《叢刊》立即在中國作家網發表聲明,證明完全是虛假信息;可是幾天之後,造假者更換帳號,繼續行騙。
李逵遇李鬼,類似的事情《小說評論》等評論刊物都遇到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吳義勤說,他們從來沒有收費發稿的行為。可是“騙子集團”何以如此“垂青”學術期刊?6月16日,在南京舉行的“當代文學評論期刊的現狀與發展”討論會上,《揚子江評論》主編、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丁帆認為,當代文學評論期刊的繁榮、發展共生的一些問題和障礙,已經危及到刊物生存。
“對於當下多數文學評論刊物來說,最重要也最緊迫的就是辦刊資金。”丁帆分析,刊物資金來源有三個,一是體制供血,二是資本資助,三是隨著中國大學教育的產業化,文學評論期刊意外發現和開辟的“版面費”。“版面費”最終傷害和動搖的是整個文學生態。
《小說評論》主編李國平說,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原因之一與當前高校評價體系有關,需求刺激生產。另一方面,學術詐騙已漸成規模,這一陣冒充批評刊物,過一陣又緊盯學報,輪番轟炸學術期刊。這只是刊物面臨的枝節,更關鍵的問題在於一是學術評價體系、期刊評估體系的考評;二是期刊改制的變局,這是扼制評論期刊命運的兩條繩索。尤其是後者,批評期刊作為精神生產者,如果推向市場企業化,肯定會危及學術建設和這個民族國家的精神積累。吳義勤提出,當代文學的繁榮,帶來另一個方面的問題,評論家們忙於開會討論作品,介入文學現場的深度文章越來越少。同時,網絡文化也對刊物約稿帶來一定衝擊,有些文章先在博客或網絡刊登,期刊面臨原創稿件缺乏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