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作品為中國電影提供了能源型保障
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
莫言與中國電影有著非常深的緣分。1988年莫言的中篇小說《紅高粱》被張藝謀導演改編成電影之後,獲得了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2003年莫言的短篇小說《白狗秋千架》被霍建起導演改編成了《暖》,這部影片在東京電影節上獲得了金麒麟獎。莫言還有很多的文學作品,被電影人爭相踴躍地購買版權,進行改編。所以莫言的優秀的作品,以及中國很多文學家的作品,是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了能源性的、基礎性的保障。
同時,莫言對創作、對人生、對生命的真誠和樸素的態度,使中國電影人反思在轉型的過程當中,尤其在高科技背景之下,中國電影怎樣把這種真誠和樸素的寫作態度,變成一種我們的電影創作態度。
莫言的作品是種艱難的美
解放軍藝術學院原院長陸文虎:
我在這想起了1986年初讀小說《紅高粱》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莫言和他的〈紅高粱〉》,發表在當年的《文學自由談》上。我從當時的文章中摘錄了幾個片段,表達我對當時以及現在莫言作品的感激:其一,莫言的出現也說明他有一個比較寬鬆的創作環境,這是文學的大幸、民族的大幸。
其二,莫言為什麼總愛寫農村題材?看得出,他有強烈的表現欲望。莫言的創作至今堪稱獨步,他屬於什麼流派?沒有現成的套子套在莫言的頭上是合適的。我總覺得覆蓋他全部作品的是半明半滅,英國美學家鮑桑葵曾經把美分為平易的美和艱難的美。毫無疑義,莫言小說是一種艱難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