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後諾獎時代不敢樂觀 中國文學路漫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27 08:12:19  


 
  她的老師馬悅然是這麼做的:不懂就問。在尋找和傾聽答案中,慢慢捉摸原文的質地。在翻譯山西作家曹乃謙短篇小說集《到黑夜想你沒辦法》的半年時間裡,每天,馬悅然都在殷勤地給曹乃謙寫電子郵件,有時一天三封。從1970年代故事所發生的村莊裡用的什麼、吃的什麼,到很厲害的罵人的土話,都問得很清楚。有一次,馬悅然去信問,小說中有一個“曹夫樓”,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曹乃謙見後心想,這不就是個地名嗎,小說裡只是這樣寫“曹夫樓有個奶奶廟”,一筆帶過的事。第二天他動身前往那個村,打聽到了“曹夫”的故事,記下來,回去告訴了馬悅然。曹乃謙說:“我敢保證馬悅然翻譯的是世上最好的版本,他每一句話都非常下功夫,非得要弄得很懂了才翻。”後來,馬悅然的夫人陳文芬有心將這些通信往來搜集整理成3萬字的檔案,提供給美國和法國翻譯這本書的譯者,當他們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就可以查閱。

  馬悅然與曹乃謙的通信中還可以讀到一個外國的漢語學家在翻譯中國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所關心的問題,他對文學、文學翻譯的看法。馬悅然反對翻譯是“再創作”的觀點,進而反對“譯者既是匠人又是演員”的定位,他強調“翻譯家應該是一個非常熟練的,非常技巧的匠人。他既要對作者負責,也要對讀者負責。”在復旦大學演講時,有人追問“譯者的地位與作者相比是怎樣的”,馬悅然打趣說,應該是“(譯者)聽主人的話”。反之,會造成對原作的破壞。

  中文是這名“匠人”一生面臨的高難度。馬悅然承認,相比於西方各個語種間的翻譯,漢語語言的特點和豐富的內涵,決定了它很難以一種絕對合適的形式展現在西方讀者的眼前。“比如漢語的四聲,就無法在西方語言中找到對應,所以在翻譯古詩的過程中只得過濾掉。”此外,一些東方人特有的“鄉愁情懷”和譬喻寫作,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也是難免產生隔膜的。余光中的《鄉愁》引起國人的普遍共鳴,可是對馬悅然來說,卻是“無法譯”,只好“發出一陣感慨繼而放下”。而中國人喜歡用譬喻來闡釋事理的“智慧”模式,在西方邏輯說理的文化體系下也很難被充分譯介,這在上古經典中體現得尤其明顯。例如西方的不少哲人至今認為孔子思想只是吉光片羽、不成體系的一些“聰明話”,也是拜文化差異、譯文簡單化所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