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關心的事情每小時都在更新,隨時作出的判斷隨時面臨改變。但是真正的討論又有多少?
應是只服膺於真理的人
“面對溝通如此迅速、聯絡如此緊密的方式,我在回避。”
與人們印象中的媒體人形象相反,梁文道在生活中給自己設置了信息屏障。他經常手機關機,短信隔上一兩天才回覆,郵件幾乎每個月才回一次,臉譜、推特等社交網站從不使用。除了一些社會活動,梁文道大多數時間在家讀書,每天睡五個小時。
儘管現在很多人喜歡把“圈子”掛在嘴上,也喜歡把自己歸類於各種不同的“圈子”,梁文道卻有意與這種親密接觸的現實拉開距離,借此給自己更多反省的空間。
“我還沒有找到一個理想的生活狀態,我正在尋找。”他說。
但對於知識分子的理想狀態,他的腦海中似有勾畫。“知識分子應只服膺於真理,而不是屈從於立場。”他向往南宋時朱熹和陸象山的那場論戰,雙方門下弟子都知道,對方是自己老師的最大敵手,但整個論辯過程,從今天的文字記錄來看,他們的辯論客氣而節制。朱熹和陸象山私下跟弟子談到對方的時候,也從來不會出言不遜。
“我並不是說一定要斯文,而是說,學者、知識分子在辯論問題時,最好不要過於輕易地下結論,而要對自己的觀察判斷有一個保留。”眾所周知,真理不是任何人可以壟斷的,它不是那麼容易就到達的。在這樣的前提下,任何人都不該輕易宣稱自己站在真理那邊,或者真理就掌握在自己手上。
“我們只敢說,或許我有一個想法是對的,拿出來討論一下。這樣的態度,是比較理想的知識分子社群內部討論問題的態度。因為知識分子就應是一群只服膺於真理的人。”梁文道說。
(大眾網-大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