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油畫《九方皋》則取材於《列子.論符篇》中九方皋相馬的故事。創作此畫時,徐悲鴻絲毫未局限於歷史傳說,畫面上既沒有出現秦穆公,也沒有出現伯樂,而是重點刻畫九方皋見識高明、氣度豁達、心明眼亮的形象。九方皋胸有成竹地端詳一匹黑色駿馬,他的背後是兩個陪襯,一個是不懂裝懂的小丑,一個是滿腹狐疑的懷疑者。他的前方是一位健壯的牽馬者。他的側面就是那匹英姿勃勃的駿馬,駿馬回頭深情凝視九方皋,仿佛驚喜地期待著它的知己來相識。畫面上九方皋這一人物,是氣度非凡、善辨識廣的精明長者,畫面表現的是一種發現駿馬時喜悅但不露聲色的神情;那黑色的駿馬則因知遇而雙目放光,躍然欲馳。人和馬相互配合,生氣盎然。
徐悲鴻筆下的馬都是傲骨嶙峋的野馬,都是在寬廣的原野上狂奔的駿馬,都是一無籠轡、二無鞍鐙,唯有在《九方皋》中的那匹駿馬有繮轡。那是因為這匹駿馬遇見知己,它才心甘情願戴上繮轡,為知己者效力。這件作品不僅從外形顯出奔馬的神駿和壯美,更重要的是從內在的精神本質來表現奔馬的馴良、堅毅、敏捷等性格特征。從神態、氣勢看,神駿氣昂,奮發感人。據說有人問徐悲鴻先生為什麼這樣畫,他回答:“馬也和人一樣,願為知己者用,不願為昏庸者治。”這幅畫採用了西方繪畫中體與面、明與暗分塊造型的方法,結合線描技法,縱情揮灑,獨具一格。馬的頭頂、馬蹄留白,有強烈的光影效果。腹部陰影處,顯示出了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質感,讓人感受到馬呼出的熱氣、滾燙的體溫,甚至淋漓的汗水,它強健的生命力正是抵抗侵略的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的象徵。
(來源:西安晚報; 文/ 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