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這些年董橋的書一直賣得不錯,也一直有新書出版,裝幀越來越精致,為什麼今天的讀者會喜歡董橋的東西?背後是否有更深層的原因?
趙勇:以前小資產階級情調一直是被批判的對象,經過批判後小資調調基本絕跡了。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生活富足了,所謂的中產階層、中產趣味、小資階層也都出現了,這是事實。有了這樣的受眾,出版商就會去迎合這批讀者。而董橋的文字可能恰恰提供了適合這個階層讀的東西。所以書商會用心包裝,裝幀做得十分漂亮,吸引受眾。董橋也可能存在一批粉絲讀者,凡是他的作品面世,都一定要“請”回家,讀不讀是另一回事,但要收藏起來。就像你有可能不喜歡他的文字,但書的包裝可能就已經把你打敗,讓你忍不住就買下了。
記者:把董橋放到港台作家裡來看吧,您怎麼看當下的港台作品熱?
趙勇:包括董橋在內的一些港台作家,他們的消遣功能可能更大一些。港台不少作品,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金庸、古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瓊瑤的小說,三毛的作品,其實都是大眾文化產品。
大陸革命那麼多年,人們的感情僵硬、板結,基本的七情六欲可能都沒了,只剩下階級仇、民族恨。所以在上世紀80年代,這些軟性的東西一過來,對我們那種僵硬的意識形態有化解和衝擊的作用,對人們有情感教育和人性啟蒙作用,這是正面影響。但這些作品確實又是大眾文化產品,是文化工業生產出來的東西,它最主要的功能是供人消遣和消費。當然文化消費品也有高低之分,但大體上都屬於文化快餐,心靈雞湯。文化快餐可以吃吃,但吃多了沒什麼營養,吃的時間太長甚至會影響人們的口味。
記者:但港台文學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嚴肅的文學作品。
趙勇:當然,龍應台的作品我很喜歡,齊邦媛的《巨流河》,包括以前的李敖,包括柏楊,確實有鐵骨錚錚的感覺,那就是風清骨峻。不管是做人還是作文,他們流露出來的精神氣質,是好多大陸作家都不具備的。
場面話和私下評價差較遠
記者:文學界是不是存在小圈子的吹捧現象?
趙勇:這是肯定存在的。我不知道香港、台灣是什麼情況,但大陸的圈子化的確比較厲害。經常看到的情況是,一個作品出來,要先開作品討論會,請親朋好友來說好話,說過頭的話,請媒體記者把這些表揚的聲音傳遞出去。在此之前,普通讀者對這個作家並沒有太多的判斷力,而小圈子裡的人,如果他本人還是某方面的權威專家,大家就很相信他的話,無形之中就形成了宣傳和推銷的效果。這種宣傳方式容易給人一種印象,感覺某個作家很牛很厲害,實際上可能並非如此。大家在場面上說的話,和私下說的話,弄不好有時相差還比較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