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手機裡的空氣污染數據顯得非常緊迫。按照《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到2017年,首都邊上的廊坊細顆粒物濃度要比2013年下降33%。這個尚待降低的數字分攤在空氣治理的行動中,會變成“改造燃煤鍋爐”、“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淘汰黃標車”等日常細節以及更宏觀的“能源和產業結構升級”。
現實裡,要做好任何一個減霾的細節看上去都不容易。從廊坊環保局辦公樓窗戶向外望,是一片聚攏著低矮平房的城中村。挨家挨戶的房子中間,立著一個個鐵皮圍出來的小黑筒,一縷縷煙霧從筒子裡冒出來。這是北方家庭常見的自制取暖和燒火裝置,民間俗稱“小爐子”。而從這些簡易裝置排放出來的燃燒物也是製造霾的污染源之一。
搬走環保局大樓周圍的“小爐子”也不是短時間裡能辦到的事情,這需要政府購置優質煤、節能灶具或者發放補貼,讓居民將它們換掉。“老百姓取暖和做飯是不能停的,這是民生問題。”李春元說,“近期正在替換這一片的小爐子。”
治理現實中的空氣污染任重而道遠,而塑造虛構世界則要輕鬆很多。李春元算下來,寫完這部24萬字的長篇小說只花了100多天時間。他平日衣兜裡總裝著撕下來的一頁頁台歷紙,在空白頁上“隨時想寫就寫”。有時,他走在路上,突然想到什麼,就趴在路邊的垃圾箱上寫起來。他特意強調一個細節——廊坊街邊的垃圾箱是平面的,“環衛工人擦得很乾淨”。
他原本沒有創作長篇小說的野心,最初的寫作動機也不是純粹的文藝目的。他一直分管廊坊環保局的宣教工作,過去向公眾宣傳環保的傳統做法是印刷宣傳册,但他發現這種小册子在廣場上散發後,一般只有在跳廣場舞的大叔大媽們偶爾翻看。
說教的傳播效果在李春元看來不太理想,他考慮用文學的形式向公眾普及環保觀念。他從2012年開始寫短篇環保小說,在當地日報上連載。從讀者的回饋中,熱衷寫作的李春元在環保時評之外,找到了新的創作興趣點。
“用故事將現實中‘血淋淋’的教訓展現出來。”李春元拖著略重的鼻音狠狠地強調“血淋淋”3個字。在霧霾的侵擾下,又恰逢三九天,他的鼻炎沒有緩解的跡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