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發射前最後撤離的人:北斗重器背後的青年
http://www.CRNTT.com   2018-12-03 16:55:12


 
  在行吊運行軌道下方的白色墻沿上,間隔一段距離就會出現巴掌大的深藍色標記。這些都是劉超自己標記的。

  他根據平時吊裝火箭的經驗,在行吊端梁下側離邊緣30厘米處,自己焊接了一根刻度尺。當刻度尺運行到藍色標記時,就是一處定位。這樣的標記一共有3處,分別對應火箭卸車吊裝時的3個中心點,也就是下方的鐵輪支架車的中心點。

  有了這個“小發明”,不管是地面指揮員,還是吊車操作手,都能夠得到吊車減速的標示提醒,提前預判停車位置。

  “穩定”“精准”……這一切的背後,靠的都是成百上千次的訓練。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林國建就是憑借成百上千次的“熟能生巧”,練就一身的“吊筷入瓶”絕活,成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唯一一名直接從操作手提拔為指揮員的人。

  對吊裝手來說,傳統的訓練手法包括使用吊車吊物定點到位、走S型(中間有障礙物)和吊筷子。這其中,吊筷子是最難的,“因為太輕了,晃動又大”。

  最開始訓練時,大家基本都用啤酒瓶,在地上畫一個圈,把啤酒瓶放到指定的位置。後來,圈慢慢變小,從一開始的直徑30厘米到20厘米,再到10厘米,現在最小範圍可達到直徑5厘米。

  後來訓練逐漸增加難度,直接把一根筷子系在纜繩吊鈎上,從放入圈內到放入瓶內。這項訓練難度非常大,此前很少有人成功。林國建則成了這項絕活兒的擁有者——從13米高空“吊筷一次入瓶”。

  這背後,他幾乎利用所有空餘時間苦練這項硬功夫,一次不行就100次,一天不行就100天。

  與火箭絢麗尾跡做伴,青春便沒有虛度

  每次傳來北斗任務成功的消息,航天科技集團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環部衛星總裝團隊總是無比激動。這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是北斗系統的“總體裝配師”。

  穿著防靜電服,戴著工作帽,在十萬級淨化的總裝測試大廳裡,這支隊伍就在這裡為北斗衛星進行總體裝配:插插頭、焊接、鋪電纜,這樣的操作,他們反覆幹,而常常,一個姿勢一幹就是1個多小時。

  今年6月下旬,導航總裝班組12人3天緊急攻關,完成了兩顆北斗導航衛星的熱試驗前的準備:艙內電纜捆綁、熱電偶定位及製作、組焊插頭近1000個焊點、合艙板、安裝多層……這樣的工作量,正常應該至少要7天到10天才能完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