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以下”的限制背後有很多原因。森特隆德表示,不同國家的學制不同,超過25歲的運動員仍碩士在讀的情況確實存在,但根據對過去5年世界大學生夏季、冬季運動會等賽事的統計結果顯示,超過25歲的運動員占比約10%,但這部分學生運動員中,“學生”身份存疑的幾率較大,“即便他們擁有學生證”。更關鍵是,這涉及公平競爭的問題,“20歲和27歲的人同場競技,身體差異很明顯,我們要盡量減少這種差異”。
也有很多國家對此表示支持,他們把大運會當作一個運動員梯隊建設的平台,以便將來為奧運會等其他大型體育賽事做準備。在霍夫漢內斯看來,世界大運會正是年輕運動員不可或缺的競技平台,亞美尼亞不少走上奧運會賽場的運動員,正是通過大運會的舞台被發掘,“需要給適齡運動員提供一個高水平的賽場”。
負責援助計劃超過30年的森特隆德表示,在中國,大體協會幫助學校開展校園體育,但在其他一些國家並不是這樣,協會設立後可能不為人知,因此也就無法獲得資金,“要協調協會與各國管理部門的關係是很多會員國家都面臨的問題”,這種情況在非洲尤甚。
烏幹達則表現出積極的一面。烏幹達代表團領隊帕特裡克對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表示,除了3名運動員和官員的費用,其他30多名成員的費用均由各個大學承擔,大多數優秀的運動員也出自大學,“在烏幹達有近40所大學,大約一半學校會為運動員提供教育獎學金”。但帕特裡克強調,這基本都取決於學校本身對體育的態度,如果從政府層面討論對高校體育的投入,“我很難說‘是’或‘不是’”。他表示,在一些項目上,烏幹達不缺優秀教練,但缺乏場地設施,“如果我們有更好的基礎設施,我們會有更多天才選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