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從香港看兩岸關係新變局
http://www.CRNTT.com   2025-01-16 13:37:55


宋小莊
羅祥喜
 
  宋小莊:以問題為導向談三個涉台問題

  基於“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方法,我講三個問題:

  一是台灣領導人選舉的當選制問題。

  台灣的領導人選舉制度採用的“相對多數當選制”是不民主的。該制度是學美國的,但卻是東施效顰。台灣被美當政者譽為“民主標杆”,恐怕言過其實。當選制度一般採用“絕對多數當選制”,採用“相對多數當選制”並不民主。民主真諦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應當是絕對過半,才能具有認受性。台灣的領導人選舉,幾乎都是四成選票當選,沒有過半多數的支持,難以被稱為“民主”。

  以美國自己為例,美國總統選舉以得到538名選舉人團的過半數即270名選舉人的支持為準,美國各州的選舉人團的人數不等,按“贏家通吃”的制度來決定支持票的多寡。雖有詬病之處,但贏家還是由過半數決定的,如由得四成票者成為贏家,勢必亂套,結果肯定不同。但台灣在野黨不尋求改革,也是奇怪得很。因此,台灣的相對多數當選制應當進行改革,改為絕對多數當選制,如法國那樣,才算“民主”。

  二是台灣問題的由來問題。

  在國際、國內法上,國家統一、殖民地獨立,不論用和平還是戰爭的手段都是正義的。中美兩個大國,都經歷了這個歷史過程。美國的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均屬此例。中國歷史遠比美國悠久,國家的統一戰爭也遠比美國複雜。清朝滅亡之後,中國國內還有外國帝國主義列強留下的殖民地問題,衹能根據具體情況作適當的處理,不可能完全一刀切。

  就台灣問題而言,根據1943年2月1日中英美三國《開羅宣言》,日本以不平等的《馬關條約》竊取中國的台灣,要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7月26日《中英美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也指出,“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的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因此,台灣在二戰後需歸還中華民國。

  在國際法上,對中國而言,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孫中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應由孫中山建立的中華民國代表中國。但翌年4月,孫中山辭職,南京臨時政府被北京的北洋政府取代,在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前,由北洋政府代表中國。1927至1949年,由國民黨政府代表中國,雖然中國共產黨在不同地區建立了根據地。直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雖然中國內戰尚未結束,但由北京的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代表中國。由於國際上兩大陣營冷戰和較量,未分勝負,直到1971年聯合國才通過第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得到更廣泛國際社會的承認。但至今兩個對立的政權仍然存在。

  這使我想起中國古代史學上的“正統論”。以近現代國際法視之,該學說就是在中國存在兩個及以上的政權情況下,何者為正統的問題。對中國古代的“正統論”,1977年饒宗頤所著《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可資參考。史家提出“正統論”的意義何在?正統之論,始於春秋。孟子說:“春秋無義戰。”戰國時期,戰爭規模越來越大。仁人志士們意識到,華夏國族的存亡繫於一統,如果有多個政權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故創“大一統”之學說。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先秦諸子沒有任何一家是反對國家統一的。而主張統一的主要思想家們,大致都認同實行“郡縣制”,與古代存在的分封制(也與目前存在的聯邦制)相區別。雖然秦朝後的中國合久必分,但分久亦必合。中華五千年文明沒有中斷,與“大一統”學說息息相關。

  但台灣民進黨似乎缺乏中華史學修養。所謂“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互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未統治台灣”,這是主張“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以為“台灣就是一個國家”,一旦大陸對台灣動武,就可以說是“侵略”。實際上就是挑釁大陸,鼓動戰爭,還不排除有成為美國的戰爭代理人的圖謀 。這也違背了中國古代的正統論,即使兩個政權互不隸屬,中國也要統一;即使台灣孤懸海外,也是中國的一部分,也要實現統一。

  中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代表正統的政權必將實現統一,這是中國歷史已經證明的。所謂政權正統性,要從統治中原是否有方、能否實現有效管治、一統教化措施、促進經濟發展、有益社會民生等來判斷。至於割據政權並不隸屬正統,正統政權是否曾經管轄割據政權的區域,並非關鍵因素。而割據政權不論好壞,都不能獨立為一個國家。

  三是美國對台軍售問題。

  1982年中美簽署的《八一七公報》有“對台軍售”的限制性規定。但同日美國總統給國務卿和國防部長簽署題為“對台軍售”的保密備忘錄,要求他們對台做出直接保證。國務卿又發電報給“美國在台協會”主任,轉告給台灣當局的六項保證:

  第一,美方不會設定期限停止對台灣的武器出售;第二,美方不會同意就台灣武器銷售問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事前磋商;第三,美國不會同意在台北和北京之間扮演調解人的角色;第四,美國不會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要求,而重新修訂《與台灣關係法》;第五,美國並沒有改變其對台灣主權問題的立場;第六,美國不會對台灣施加壓力,迫使其與北京進行談判。

  美國在《八一七公報》對中華人共和國作出逐步減售乃至不售武器承諾的同時,又在具有保密性的總統備忘錄對台灣作了自相矛盾的表示。這是兩面三刀辦外交,有違國際法:

  第一,《八一七公報》是國際協定,其地位高於美國總統給屬下的備忘錄(尤其是保密性備忘錄),也高於美國國務卿給“在台協會”的、轉交給台灣當局的電報的六項保證。

  第二,該保證與《八一七公報》是有抵觸的,如美國執行六項保證,就是對公報的預期違諾(約)(anticipatory breach),這指在簽訂國際協定之前就不打算履行,預期違約的性質比普通違約惡劣。

  第三,該保證的第5項提到的“美國並沒有改變其對台灣主權問題的立場”。這是指“台灣地位未定論”嗎?這樣就又違背了前兩個中美聯合公報有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認知或承諾。

  1979年美國《與台灣關係法》,以國內法的形式塞進了違反三個中美聯合公報的三個內容,這就是:(一)限制中國處理國家統一的非武力方式。該法“認為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運來決定台灣前途的任何武力,是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和安全的威脅,並為美國嚴重關切之事”。(二)堅持對台軍售,該法有“向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的規定。(三)在大陸武力或強制解決台灣問題時,“美國保持抵禦會危及台灣人民的安全或社會、經濟制度的任何訴諸武力的行為或其他強制性形式的能力”。

  美國以國內法,甚至保密的備忘錄處理台灣問題,是有違國際法的。南北戰爭時期,美國就反對英國向美國南方割據政權提供武器裝備。中國人不喜歡強人所難,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於人,但美國卻恰恰相反。而中國為了解決台灣問題,已經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並制定了《反分裂國家法》規定非和平方式解決問題的條件,這比美國南北戰爭並未認真進行和平統一,文明得多了。

  美國明白不能反對中國統一,但如中國大陸不能統一台灣,妄圖獨立、分裂國家的割據政權仍然存在,中國就不可能是強國,中華民族就不可能實現偉大復興,這才是符合美國最大戰略利益所在。為此,美國用了四道板斧:一是要求中國務必用和平手段實現國家統一。二是扶持分離台灣的力量,製造中國大陸統一台灣的障礙。三是安撫台灣分離力量,不必擔心大陸動武,美國會保持台灣的能力。四是與中國進行激烈的敵對性競爭,抑制中國的發展。這是美國所謂“一中政策”有別於中國一中原則的實質性內涵。

  2023年6月1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期間在美駐華大使館召開記者會的發言,公然宣稱美國“一中政策”包括《與台灣關係法》、三個中美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同日美國國務卿發言人公佈了《布林肯訪華會談紀要》,也有同樣的內容,妄圖製造三個中美聯合公報有“灰色地帶”的假象,掩飾美國國內法惡意製造的矛盾。這是大陸官方應當交涉、兩岸民間應當質問的。

  羅祥喜:兩岸關係險峻但局勢可控

  今年初台灣的選舉結果揭曉之後,關心關注兩岸關係的各方人士基本上都斷定,未來幾年的兩岸關係必定更趨複雜嚴峻、變數增多,賴清德就職之後的發展也呈現這種樣態。因此,為了評估現狀、分析問題、把脈形勢,近幾個月來許多智庫機構先後舉辦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研討會,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解讀當前的兩岸關係。我們今天的論壇從香港的角度來看兩岸關係新變局,我的基本看法是:變數增多、不確定性增大,可以說相當險峻,但短期內局勢可控,中長期不悲觀。我談幾點看法:

  第一,最大的變數在台灣內部,主要是“台獨”勢力愈趨猖獗,在野勢力制衡力不足。

  我們可以把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因素,大致歸為三大類:一是大陸因素,包括大陸本身的發展及對台政策變化;二是外力的影響,主要是美國因素的影響;三是台灣內部自身的種種變化。相對來說,大陸因素和外部因素比較穩定,也比較明確,比較容易把握。現在變化比較大也比較複雜的是台灣內部的種種變化。

  從2024年初的台灣二合一選舉投票數據,可以看出現階段台灣政治生態和政黨生態的基本特徵。但是,衹從大的板塊結構來分析台灣的政治發展遠遠不夠,因為不僅藍綠白之間的博弈持續進行,而且不同板塊內部的凝聚力和穩定性不同,影響力也在變化之中。

  就民進黨內部來說,派系的變化非常大,新的派系新賴系或泛賴系正在形成和崛起,加上賴清德個人的人格特質和行事風格,對未來幾年民進黨的發展會有重要影響。值得特別關注的是,民進黨的“兩國”論述愈趨深化,並且以各種形式阻礙、打擊、遏制兩岸交流,強化軍事對抗,“台獨”言行有激進化、民粹化的趨勢,甚至有納粹化的跡象,以致兩岸關係愈趨緊張,不排除擦槍走火的可能。

  在野方面,代表台灣第三勢力的白色力量,正面臨重大考驗。柯文哲面臨的是司法問題,還是民進黨的政治打壓問題,或者是兩者皆有,社會高度關注,也高度質疑,柯文哲、民眾黨何去從何對未來台灣的政治發展無疑有重大影響。而作為最大的在野黨中國國民黨也面臨路線、論述、凝聚力、競爭力、制衡能力等方面的問題,挑戰是空前的。藍白之間的競合也有變數。核心的一點是,藍白制衡民進黨“台獨”分裂行徑、穩定兩岸關係的能力面臨考驗。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民進黨持續執政與在野政黨制衡力量的不足,並不意味著民進黨可以為所欲為,更不意味著“台獨”可能性增加。相反,越來越多人認知到台灣不可能“獨立”、“台獨”意味著戰爭,希望兩岸交流交往、和平發展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這是制約兩岸關係惡化的重要因素。

  第二,外部因素並非全然不利於兩岸關係發展。

  最大的外部因素是美國因素。台灣問題本身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但台灣問題久拖不決有美國干預和介入的影響,台灣問題至今仍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美國除了長期在台灣謀取巨額的經濟軍火利益之外,“以台制華”更是美國的戰略利益所在。美國現在把中國視為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台灣則被美國視為中美博弈、遏制中國發展的“棋子”,近幾年加強涉台“立法”、提升美台往來層級、提高售台武器的數量和質量、深化美台軍事交流合作、加強武裝台灣的力度等,都是具體的反映。同時,美國也鼓勵、支持一些盟友加強涉台表態或干預,配合美國“以台制華”,阻礙中國的發展。毫無疑問,外力的干涉還會持續,干涉的深度和力度都可能增加,這是影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因素。

  不過同樣需要指出的是,國際社會早已普遍認知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如何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遵循的原則,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更是國際常識和國際共識。即使美國也衹能不斷重申不支持“台獨“,或表明“一個中國政策”不變。

  因此,觀察外部因素的影響時,既要看到國際反華勢力不願意看到中國的崛起、不願意看到兩岸的統一,又必須看到外力干預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也要看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是大義所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國際、地區組織都認同中國政府的立場,中國人民反對“台獨”、尋求國家統一的正義事業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理解和支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