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新政府五大創新產業政策的推動,不能忽略三大挑戰:
第一,經濟結構轉型必須克服各個產業創新研發的障礙,特別是當前業者普遍面對“技術研發人才不足”、“技術創新成本過高”以及“研發流程太長不符時效”等障礙,加以“五大產業創新計畫”與一般民生或傳統產業的關聯性不高,甚至已經被業界誤認為除了綠能、物聯網、生技、智慧機械和國防產業之外,都不是政府產業政策重點,如此將很難有效帶動全面的創新投資。
第二,若無法下定決心掃除創新投資的障礙,將難以創造可預測的產業發展環境。早在2007年底彰化縣政府就提出二林精密機械園區規劃案,該方案絕對有助於新政府發展智慧機械計畫之實現,但是礙於工業區用水、土地徵收和環境影響評估,遲遲無法定案,亟需新政府加速開發及有效率地加速通過相關審議。
另外,為了發展高值化的運動纖維商機,台塑與日本特殊化學品大廠旭化成合資成立“台旭化”,在六輕4.9期,規劃高值化擴產投資近8.17億元台幣的彈性纖維新廠計畫,卻因為冗長且嚴格的環評標準而受阻,該案例顯示在台灣環境永續觀念和經濟發展策略嚴重失衡,已經成為新政府未來推動傳統產業結構轉型的最大障礙。
第三,根據摩根投信“台灣投資人信心指數”調查,投資人對於“台灣整體政治環境與兩岸關係”的信心指數由1月調查的91.7至4月降為72.7,刷新指數調查以來最低,尤其顯示投資人擔心政治環境及兩岸關係對經濟的影響。
特別是520之後,國台辦表示,總統就職演說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和認同其核心意涵,是“沒有完成的答卷”,且暫停兩岸主管部門聯繫溝通機制,而海基會和海協會的雙邊授權協商,也必須建立在“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上,才算是兩岸雙方正式授權,已經影響ECFA經合會的召開,也將影響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爭端解決、產業合作、海關合作、中小企業合作等工作小組的運作,勢必將影響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更將無法有效解決兩岸經貿交流過程中所面對的障礙與問題,對未來兩岸經貿制度化與合作之推動,極為不利,自然將影響台灣經濟與投資者的信心。
第四,台灣的五大創新產業與中國大陸的戰略性產業發展間的相互競爭,也是一大挑戰。特別是大陸“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加快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帶動形成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綠色低碳、高端裝備與材料、數位創意等5個“10兆級”新興支柱產業,以及新推出的先進半導體、機器人、增材製造、智慧系統、新一代航空裝備、空間技術綜合服務系統、智慧交通、精準醫療、高效儲能與分散式能源系統、智慧材料、高效節能環保、虛擬現實(即虛擬實境,VR)與互動影視等12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些產業恐怕將對台灣帶來競爭壓力,除了大陸勢必藉由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機會吸引台灣企業前往投資之外,未來在全球市場上可能帶來另一波紅色供應鏈的衝擊。
結論
新政府能否突破現有“政府失能”困境,構建能引導企業創新投資、排除企業投資障礙的投資環境,同時排除兩岸經貿往來的不確定性因素,將是決定新政府能否帶領台灣走出經濟困局的關鍵。
其中,新政府應該有效形成目標與行動一致的內閣,並結合國會的力量,徹底消除部門本位主義,修訂不合時宜法規,以解決“2015年全國工業總會白皮書”所提國內投資的“五缺困境”(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才能增加國內外企業投資台灣的意願。
同時,由於台灣對大陸市場的依賴,2015 年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口依存度為 39.4%,上市公司655家,上櫃公司515家,合計1,170家赴大陸投資,占全體上市(櫃)公司總家數1,515家之77.23%,兩岸經貿是新政府推動經濟發展新模式無法忽視的重要環節。
同時,“連結未來、連結全球、連結在地”等產業發展策略,也不能忽略兩岸產業合作。特別是國台辦強調:“對台大政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以及“進一步擴大兩岸同胞交流往來,推進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顯示大陸將積極運用“國共論壇”、“海峽論壇”、“兩岸企業家峰會”和兩岸LED照明、通訊、資訊服務、車輛、車載資通訊、再生能源(太陽光電、風力發電)、電子商務、連鎖加盟、物流、精密機械、食品、生技與醫材、紡織等兩岸產業搭橋會議等作為兩岸經貿互動,推動兩岸交流的平台,以達到推動兩岸產業合作協調發展、金融業合作及貿易投資等雙向開放合作之目的。
對此,新政府與產業界如何合作規劃未來的互動策略,是政府必須積極規劃的。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7月號,總第22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