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國深(左1)與台商 |
中評社╱題:兩岸命運與共的承載者和實踐者——龍岩台灣茶農探訪記 作者:劉國深(廈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
2015年2月9日,趁著春節前的假期,在廈大台研院畢業生成正博士和鄭巍碩士的陪同下,筆者前往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永福鎮,探訪正在閩西大山深處默默耕耘的台商友人,感受一下台灣同胞帶來的大陸山鄉巨變。
“龍岩西伯利亞”訪台商
從龍岩市區經曹溪鎮中甲村到永福,對於我這個龍岩生、龍岩長的龍岩人來說也是頭一回。一直到我離開家鄉到上海求學之前,永福還是一個被稱為“龍岩西伯利亞”的非常偏遠落後的山鄉,去一趟有如登天的困難。對於大多數龍岩城裡人來說,永福又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地方:如果你要調侃身邊的小夥伴是如何的“OUT”,只要丟一句“你是永福仔”,就非常傳神。
可能人都有點自戀吧!住在大城市裡的人總以為自己見多識廣,總愛嘲笑小地方來的人;其實小地方的人也一樣,總愛拿來自比他們更偏遠地方的人那點窘事取樂。小時候家住閩西首府龍岩行署所在地龍岩縣、也就是現在的龍岩市政府所在地新羅區,人們茶餘飯後總愛說點趣聞博大家一笑。曾經不只十次地聽大人們拿“永福人”尋開心,每次都會引得哄堂大笑。其中有一段笑話,說是有一位“永福仔”挑著一擔陶器,趕了一天一夜的路來龍岩城售賣,看到馬路上的人們騎自行車從身邊快速通過,“永福仔”非常好奇不解。回到永福,村裡的人讓他講講城裡的見聞,他眉飛色舞地描述說:“龍岩人(其實永福也是龍岩一個鄉,永福人當然也是龍岩人,就像香港人稱內地為中國,台灣人稱大陸人為中國人一樣。)也真是奇怪,兩腳不著地,坐在兩隻篩子上面,竟然溜得比跑還要快……”龍岩人聽完哈哈大笑,一副自命不凡的樣子。後來自己到上海求學,與大城市的同學們在一起,簡直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才知道我們這些“自命不凡”的龍岩人是多麼的孤陋寡聞。如果上海人願意的話,他們可以拿我們龍岩人更多的無知說更大的笑話。
經過一個小時翻山越嶺的車程,我們來到永福鎮第一站“台品農場”,這是台灣人謝東慶1996年底前來開辦的第一家台商農場。剛下車,迎面撲來一陣清新的空氣,眼前是好一大片青翠的茶山,茶園裡蜿蜒環繞著一條亮麗的彩帶,這就是遊人如織的櫻花小道,好一幅詩情畫意!在台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我們見到了台灣友人、鴻鼎農場董事長李志鴻先生。李志鴻的父親1947年就從永福到台灣做兩岸之間大生意,那時只要有辦法把大陸貨品,哪怕是火柴盒運過去都可以賺大錢,相比較多數龍岩城裡人來說,他的父親在當時所見的世面要大得多。1987年,李氏父子回永福探親,發現40年後的永福還保留著40年前的樣子,一樣貧窮的村容村貌、一樣純樸的民風、一樣的青山綠水,讓李氏父子既憂又喜。讓他們欣喜的事,這樣的世外桃源,海拔800米左右的高山台地、緯度和台灣的阿里山幾乎是一樣的,但這裡所擁有大片的土地、這裡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卻是台灣所不可想像的!這樣的條件正是遭遇土地和勞動力瓶頸的台灣高優精緻農業更上層樓的理想環境,因此,許多與永福非親非故的台灣中南部農民來到永福創業,在永福種植高山茶和高山果蔬。2005年,李志鴻也放下了他經營多年的古董生意回祖籍地,改行當起了茶農。
李志鴻介紹說,台灣茶農來到此地從事高優精緻農業,大部分超過十年,從最早的“台品茶園”1996年進入永福,台商直接控管的基地就有40多家,台灣農民到這裡來,由小農變中農、中農變大農,他們大部分人將第二代帶來了,有些人甚至已將第三代也帶來了,現在永福的台灣人總數達到500多人,這裡已經是台灣農民在台灣以外地區投資最集中、規模最大的生產基地。在台灣,個體農場很少超過1-2百畝,可以說都是小農經營,但台灣農民到大陸來,無論從事休閒農業還是高優精緻農業,動不動就是幾百、幾千、甚至上萬畝。在永福的台灣茶農中,最小規模的農場也有幾百畝,相比較台灣茶農也是最大的。茶葉產業是台灣高優農業的領導品牌,台灣的傳統農業來大陸沒有競爭力,而高優精緻農業就很有優勢,但同時也存在投資大、成本高、週期長,因此需要很多股東,很多農場有幾十個股東參股。因此永福這40多家基地背後其實是幾百個台灣股東。永福的台商農場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影響了永福一半人口的生活。這些台商農場很年輕但卻是成功的典範。儘管如此,這裡的台商目前多數還沒賺到錢,還在投入資金。李志鴻說,這樣的情況代表農業真的是“惠民生、安天下”戰略型產業,不是獲利型產業,國家要把農業向前推廣高優精緻新型農業,吸引高端人才到農村,現實卻很殘酷,除非國家有配套的政策和支持性貸款,否則仍然很難成功,更難做大做強。
互惠互利共創雙贏的事業
李志鴻一再強調,國家級永福台灣農民創業園作為台灣茶農島外投資最大的一個生產基地,台商們秉持高優精緻生態茶園理念,深諳擁有土地就是擁有責任,土地是子子孫孫都要使用,不能一代人就把地利耗盡,所以都是用“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進行田園、茶園和事業的管理。這裡大多數茶園都獲得農業部綠色農業、有機和GAP認證,代表著這裡的台商從種植、生產到加工都是規範經營。台商們的理念已經普及到永福百姓的生活中,政府和台商相配合綠色旅遊觀光休閒,希望把永福打造成“生態美、百姓富”的綠色生態觀光區。在永福,從1月底到4月底,景色不輸台灣的陽明山和阿里山,成為中國大陸賞櫻勝地。這幾年櫻花節期間,每逢節假日永福都是人山人海,遊客吃飯都困難。台商們也發現新的商機,在管委會廣場上整齊有序地擺起各種臨時攤點,向遊客們提供餐飲服務,台商推的“茶焗蛋”,熱氣騰騰、風味獨特,一隻可賣到5元人民幣,遊客們還讚不絕口。
李志鴻認為,大陸許多農業發展機制是需要變革和調整的,否則農業很難可持續大發展。茶產業是高附加價值產業,屬於兩岸最有特色的農業項目,勞動密集型,吸引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對於農戶增收是非常好的專案。茶在中國是一個很重要的產品,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健康飲品,符合中國發展的特色。茶葉承載著海峽兩岸幾百年的故事,根據台灣茶葉傳人張天福嫡系傳人吳振鐸考證,青心軟枝烏龍來自建甌東風鎮鳳凰山的矮腳烏龍,到台灣改良後回到福建,所以兩岸的茶也是有著很深的淵源關係。台灣原無茶樹良種,現有品種都是明清時期福建人先後引種到台灣。西元2000年日本茶道領導者來閩北考察,證實日本的茶源也自於中國福建建甌東風鎮,日本茶道人鑒定台灣南投的洞頂烏龍茶在香甘喉酌方面是最好的。台商不僅將洞頂烏龍推廣到阿里山、梨山高山茶,而且推廣到大陸的永福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