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至明朝海禁後逐漸衰落,出現發展上的歷史缺口。今日正好藉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建,不僅可以與過去閩南海洋文化做一呼應,未來亦可以創造與東南亞、南亞、中亞沿路區域的新共存共榮的新經濟圈。以閩南文化為主軸的新經濟圈,涵蓋之人口小至金門、廈門、漳州、泉州約1400多萬人;中至福建3700多萬人加台灣2300多萬人共約6000多萬人;若再包括外遷廣東、海南的閩南人數約1800多萬人,甚至可達近8000萬人。而且以上粗估都尚未包括“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途經東南亞之閩南人數,不難想見閩南文化新經濟圈建構的無限可能。以今(2015)年初大陸“兩會”期間為例,就有多名僑界委員建議,福建應以豐富的資源,全力打造一條面向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和文化為主之新時代海上絲綢之路。
但正如前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10月訪問印尼所提出的。印尼為東協的代表國家之一,再加上東協是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以致於外界最早以為此一“新海上絲綢之路”是針對東協所提出的方案。但從“一帶一路”各項說明與具體方案的推出可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針對的不止東南亞,更是大陸轉身向西,經由海路,串起世界近百個城市和港口,對接非洲、歐陸,通向全世界的重要途徑。換言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可說是中國大陸串連東協、阿盟、非盟、歐盟,甚至全世界的關鍵一步。若其成功,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將無可限量。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政策陸續浮出檯面,福建再次成為“新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透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構閩南文化新經濟圈指日可待。
結論
在大陸中央官方所公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明確點出,將以擴大開放反過來促進深層次的改革,達成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的創新,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引領“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顯而易見,大陸沿海城市、港口,包含港、澳等地區在內,勢必成為此次改革開放的主力軍。台灣經濟再次啟航,航向世界,必須清楚掌握此一趨勢的發展。尤其是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一水之隔的福建,更扮演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兩岸的對接需要福建;福建的核心是走向國際化的廈門;而廈門的核心則是極具潛力的海滄深水港自貿區。透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推波助瀾,未來台灣可以善加利用與廈門海滄的結合,進而與“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福建做連結,打造閩南文化新經濟圈,讓台灣在區域經濟的整合中不再缺席。
早在2008年,本人即已提出形成兩岸自由港的“金廈特區”概念,目的就是希望將金門、廈門、漳州、泉州1400萬人的閩南文化圈整合成一新生圈。今日,透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更可以加速閩南文化新經濟圈的成形。閩南文化新經濟圈的建構,一方面可填補與銜接過去兩岸歷史的缺口;另一方面,更可趕上與融入未來區域經濟的發展中,讓兩岸真正達成共存共榮的境界。這其中兩岸肉眼可視的金門與廈門,分別代表了台灣與大陸的領頭羊。兩地歷史連結千年以上,風俗習慣十分相近,再加上距離頗近,政治份量亦相同,透過這些優勢,可以讓金門、廈門成為兩岸融合的促發點。金廈連結的一小步,是兩岸發展的一大步。在張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帆下,航向閩南文化新經濟圈的願景;更可以讓台灣海峽兩岸新經濟圈全新啟航,航向全世界。
(作者: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執行長 謝明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