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餘,中國老師還教英國學生們跳扇子舞、包餃子、剪紙、解“九連環”,幫助他們感受中國學校的氛圍。學生們切實感受到中國老師的傾力付出,師生關係漸入佳境。本來,大班上課的弊端是不利於維護教學秩序,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們的集體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出於維護中國班這一臨時集體的榮譽,班裡調皮搗蛋的少了,學習氣氛越來越濃厚,準備迎接結業前階段測試的比拼。甚至有學生家長給中國老師發郵件說,孩子很喜歡中式教學,真希望中國老師能繼續教下去。
有評論說,為博看點,BBC紀錄片的剪輯刻意聚焦了衝突因素;實際上,中國班上50名學生中除了經常出鏡的那幾名調皮搗蛋的活躍分子,認真聽講專注學習的從一開始就大有人在。還有評論說,BBC的這次中式教學實驗不具代表性,因為選取的是一所學區制公立學校,校紀寬鬆,學業壓力小,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若是一所錄取標準較高、校紀嚴明、課業壓力大的私立名校,中式教學法定會完美契合,如魚得水。
無論如何,BBC的這部紀錄片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英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上的異同和不兼容。儘管片中伯杭特中學中式教學實驗班“大獲全勝”,但現實中,中英兩國教育方式的對比仍難以用“勝負優劣”來加以界定。伯杭特中學的尼爾·史卓哲校長就堅持認為,中國式的高強度教學方式在英國是行不通的。他承認,相比之下實驗班的考試成績的確令人鼓舞,但根本原因在於超長的學時激發了學生們的自身能力,並不能說明中式教學法更加先進合理,“每天學習10幾個小時,這樣的童年簡直跟坐牢也差不多”。但他同時也由衷地表示,英國學生的確應該好好向中國學生學學如何尊敬老師。
實際上,紀錄片所展現的不只是兩國教學方式的異同,更是與之密切相關的中英教育體系、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等各個領域的全方位碰撞。英國人請中國老師來傳授經驗,而許多中國人卻想方設法送孩子出國留學,目的都只有一個,無非是規避本國教育的弊端,吸取他國教育的長處。正如片中一位中國老師所言,中英兩國教育方式各有利弊,簡單地以優劣來區分二者是極不明智的,重要的在於通過這次實驗發現二者各自的長處,相互學習,互相借鑒,取長補短。這也許才是這部紀錄片觀後最值得思考與回味的。
(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