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回到法國後,Sacha突然意識到自己對父輩的故事一無所知,不明白父母為何來到法國,也不清楚他們曾經歷了怎樣的生活。此後,他認識了同為“華二代”的王瑞和王立傑,發現他們也被同樣的問題所困擾。三人一拍即合,在2009年發起成立了“法國華裔青年協會”,試圖幫助“華二代”尋找記憶,也撥開關於他們身份認同的迷霧。
協會分別取了一個中文名,一個法文名。如果直譯,協會法語名應為“法國中國青年協會”。曾有人問Sacha,“為什麼要直接稱我們為‘中國青年’,而不強調是‘法籍中國青年’?”Sacha卻覺得,“強調法籍似乎在透露我們的自卑,如果我們叫做法國美國青年協會,還會有人覺得不合適嗎?”
如今的Sacha說:“我的父母從中國來,這是一件運氣多好的事情啊!”
我們好像“迷路的孩子”,現在要恢複記憶
華裔青年協會的第一個目標,便是幫助“華二代”恢複記憶。那是每個移民家庭都有的故事。
29歲的現任會長王瑞也來自溫州,溫州人一度對華僑非常崇拜,認為“只有出國才算成功”。1994年,改革開放後湧起的那股出國潮中,7歲的他跟隨父母來到巴黎,尋找想象中“更美好的生活”。
與老家相比,巴黎是一個精致得仿佛被擦拭過的世界。在聖日耳曼街區,高冷的奢侈品店林立,花藤下的街角咖啡館裡,人們悠閑地談天說地,變成了橱窗外的風景。他們的生活好似一個個慢動作的連續播放,浪漫和驚喜點綴其間,宛如一曲緩緩流淌的《玫瑰人生》。
然而,王瑞要講述的記憶,卻與玫瑰色毫不沾邊。面對那些奢侈的服裝,他別有一番心境。童年時他常幫著母親幹活,有時走在街上,看到法國女性穿的名牌服裝,他會想到,“有一些是經我的手加工過的”。王瑞的母親給人家縫衣服,父親在餐館裡洗碗刷厠所,說起這些時,他的眼眶紅了,在他看來,這些都是“最低等的工作”。對他的父輩來說,日子只是沉重的鉛灰色,他們躲藏在狹小的空間,用夜以繼日的做黑工,換取身下的鋪位,兒女的衣食,和寄回故土的那一張張鈔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