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按照本地的傳統方式坐月子
|
|
小孩的誕生,給黃爽和倪永凱的家庭生活增添了更多歡樂。 |
中評社香港5月3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隨著年輕一代新移民數量的增多,越來越多新移民選擇在本地生產、育兒,也有許多望子成龍的父母看重新加坡的教育模式,及早為孩子規劃了新加坡式的教育和生活。記者近日訪問三個華人新移民家庭,聽聽他們的育兒故事,分享他們的育兒心得。
1月25日,來自中國北京的李文在鷹閣醫院順利產下兒子Ethan,她和老公Anthony成功晉升為“爸媽級別”。懷胎十月的艱辛被為人父母的喜悅所取代,看著老公懷抱兒子舍不得放下的模樣,李文覺得一切都是值得。
李文今年29歲,目前是永久居民。2002年,身為外企白領的李文在北京結識了新加坡籍的丈夫Anthony。2005年,兩人在新加坡注册結婚。2009年,李文跟隨丈夫來到本地,隨後選擇在本地定居,在這裡建立他們的小家。
初來乍到的李文也曾經歷一段困難的過渡期,還好有丈夫及婆家人無微不至的照料,讓她很快進入角色,找到家的感覺。李文坦言,因為老公是地地道道的新加坡人,這對於她的融入也起了關鍵作用。“剛開始時的確覺得生活很無聊,沒有朋友,遠離親人,前所未有的孤獨和無助。”丈夫很快察覺到李文情緒上的起伏,建議她選擇一些課程來豐富自己的生活。“我選了英語和瑜伽,每天的生活安排得很滿,也漸漸結識了許多新朋友,我開始變得更活躍更積極了。”
2010年3月,他們正計劃去意大利旅行,李文發現自己懷孕了。
小寶寶的不期而至先是讓她驚喜萬分,隨即又陷入憂慮。“在中國,一般懷孕前要做體檢,還要調整一段時間。可是懷孕之前我們並沒有做特別的準備,我有些擔心胎兒的健康。”
不少民間禁忌
老公Anthony選定了一位資深婦產科醫生,為李文做孕期檢查。“醫生非常nice,華語很好,溝通沒有障礙。醫院的服務也很好,有專業水平。”李文說,醫生不僅在專業問題上作出建議,也會適當安撫孕婦的焦慮情緒,這讓她覺得服務很人性化。“醫生並沒有否定我們的出行安排,相反,他鼓勵我們在孕期作適當旅行,保持良好心情。只是要注意不能太勞累。”
在醫生的指導及家人的鼓勵下,李文度過了最艱難的孕早期。之後的整個孕期,她在老公的陪伴下定期孕檢,適當地游泳和散步,周末到商場看嬰兒用品,孕期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李文也發現一些本地和中國懷孕期間民間禁忌上的不同。“我的婆婆已經80多歲了,她常說孕婦不可以拿針拿剪刀,不可以縫東西,尤其不可以坐在床上縫東西。還有不可以吃羊肉、仙草、果凍和長形的香蕉等等。”
雖然她覺得有些說法沒什麼科學道理,但作為新加坡媳婦,她還是選擇接受,不觸碰婆婆說的這些禁忌。“主要是尊重老人,既然這些是新加坡,甚至是東南亞一代華人的民間傳統說法,就盡量避免,讓老人放心。”
坐月子習俗有不同
寶寶出生前,李文和丈夫預約了月嫂服務。由於預產期在農歷新年期間,月嫂費用相比平時會貴得多,但李文還是堅持請月嫂,不讓中國的父母代勞。
寶寶出生後,李文在月嫂照顧下,按照這裡傳統的坐月子方式坐月子。月子裡的禁忌更是五花八門。“整個月不可以洗澡,只可以抹身。實在無法堅持的話,可以在第12天用大風草熬水來擦身、洗頭。要吃豬腳醋和帶魚鱗的魚,前三個星期不可以吃豆腐和雞,蔬菜也不能隨便吃。”李文在與朋友的交流中得知,這和中國坐月子有很大的不同。她選擇了入鄉隨俗,盡量聽月嫂的話。
“新手爸媽面對剛出生寶寶的哭鬧,很慌,月嫂會幫忙辨別寶寶為什麼哭,也可以照顧新生兒,做月子餐和一些簡單家務,讓產婦好好休息。”
享受月嫂服務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李文也要處理與月嫂之間在帶孩子問題上的意見不同,甚至是觀念衝突。“很多有經驗的月嫂多是50幾歲的人,她們照顧嬰兒的方式相對傳統,有些觀念在年輕人看來甚至老舊。我尤為不能忍受的是衛生習慣,會因此與對方發生爭執。”
兩個月的月嫂服務很快到期時,李文接下來得獨立照顧寶寶,她坦言肯定會遇到很多挑戰,但同時也必將享受到其中的無限快樂。
結合兩地坐月方式
享受月嫂及母親的照顧
與李文的情況不同,今年28歲的黃爽選擇讓退休賦閑的父母幫忙照顧5個月大的寶寶倪沛文。
來自中國江蘇的黃爽,與來自中國安徽的老公倪永凱目前都是永久居民,分別在南洋理工大學和法國國際學校工作。兩個人是在本地一次朋友聚會上相識相戀,2008年8月8日在新加坡植物園舉行婚禮。當天正逢北京奧運開幕,又是新娘的生日,對這對新移民夫婦來說很有紀念意義。2010年10月6日,黃爽和老公倪永凱在竹腳婦幼醫院一同見證了小生命的誕生,給寶寶取名倪沛文,朋友還送給寶寶一個可愛的別稱——小小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