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一輩文學家曾為我們留下了一批不朽的著作和膾炙人口的人物形象。圖為中國現代文學館展示的老舍作品人物形象劇照。(資料照片)
|
中評社北京4月15日電/此間光明日報報道,雖然今年春天來得比往年要晚,很多該開的花還沒有綻放,但記者已明顯感到了中國文壇“有暗香盈袖”。比如,很多作家都在思考當下嚴肅文學所處的真實語境問題、純文學的堅守問題、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問題等,涉及到“大時代”、“大作品”、“大作家”的討論亦隨處可聞。而最集中的體現是在4月初召開的中國作協七屆五次全委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們,在大會小會上的發言以及會下的議論裡,都思考到了這些涉及到中國文學進一步繁榮發展的重要問題。從重慶歸來,記者又就此採訪了一些年輕作家、評論家,大家都有一種共同的感知:筆墨當隨時代,作品應該反映時代的變化,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作品。
怎樣解讀當下的文學時代
鐵凝 中國作協主席、小說家: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在“速度”一詞追趕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現實裡,感謝物質時代帶給我們所有的進步和方便,但巨大的物質力量並非我們生存的全部依據。實現了豐厚物質積累的社會,必須別無選擇地致力於文化的再提升,人類才有可能為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的和平與進步,迸發真正樂觀的能量。作為一個寫作的人,似乎也在這時找到了自己永恒的信心。
好的文學在今天仍然被讀者需要,正是因為它有能力表現一個民族最富活力的呼吸,有能力傳達一個時代最生動、最本質的情緒,有能力呈現一個民族在自己的時代所能達到的最高想象力。我相信這是很多作家對自己真切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