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航母百年歷程
1918年首次參戰,二戰中成為主力,如今美國全面領先
1941年12月7日早晨,美國海軍最強大的戰艦編隊,在珍珠港被日本海軍的飛機消滅了。這些飛機是從數百公里外的日本航母上起飛的。就在珍珠港被偷襲後的第三天,英國皇家海軍引以為傲的“威爾士親王”號戰艦,在馬來半島附近水域被日軍戰機擊沉,而這些戰機,也是從幾百公里外的日本航母上飛來的。這兩場戰鬥,不僅淋漓盡致地展示了航母的超強作戰能力,也極大地鞏固了它“海戰之王”的地位。
航母自誕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各國海軍先後建造了200餘艘。在這一過程中,其戰鬥力不斷得到提升,戰略作用也日益重要。
美國引領重大變革
航空母艦,簡稱航母,是一種以艦載戰鬥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只,也是一支航母編隊中的核心艦船。它攻防兼備,作戰能力強,能執行多種任務,具備強大的威懾力,因而備受各國海軍的重視。
早在20世紀初,歐美國家的一些軍方人士,就曾設想製造一種能供飛機起降的大型船只,以便飛機飛往任何地方。1910年,美國飛行員尤金.埃利,駕駛一架老式飛機從美國“伯明翰”號巡洋艦上成功升空。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有飛機從停泊的船只上起飛。此後8年間,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但那時的大型船舶,只能算作飛機起降的平台。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母,是1918年完工的英國“暴怒”號。它於當年7月19日出動7架飛機,空襲了德軍基地。這是航母首次投入作戰行動。
一戰結束後,航母並未立即受到海軍強國的恩寵。由於之前“海戰第一主力”——以堅甲巨炮著稱的戰列艦受到國際條約的限制,一些國家不得不將已造出來的戰列艦改造成航母。結果,世界上突然冒出了大量“半路出家”的另類航母。它們既能停放飛機,又裝備有重型火炮。二戰前後,航母得到大發展,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迅速成為現代遠洋艦隊的主幹。
二戰結束後,隨著噴氣式飛機成為航母搭載的主要機種,航母的打擊威力與打擊距離進一步增加。1961年,美國推出的採用核動力的“企業”號大型航母,堪稱航母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該航母機庫和飛行甲板的面積大幅增加,使得它能夠搭載60—80架重型艦載機進行環球航行,成為無與倫比的“星際戰艦”。此後,美國海軍確立了建造排水量超過8萬噸、依靠核動力推進的“超級航母”的基本方針。赫魯曉夫時代的蘇聯,則推行“導彈至上論”,對航母持鄙視態度。後來,蘇聯人逐漸改變了對航母的認識,其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大型航母“庫茲涅佐夫”號於1991年開始服役。然而此時,蘇聯也到了土崩瓦解的時候。
最早建成航母的英國,由於國力漸衰,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便放棄了所有大中型航母,如今只保留了一艘輕型航母,淪為一個二流海軍國家。法國雖是美國以外唯一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國家,但其不少關鍵設備都需要美國提供。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印度和泰國這幾個“航母俱樂部”的成員,多半只能使用被美國視為“玩具”的輕型航母或二手舊船,這些航母在真正的海戰環境下並沒有多少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