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還是造”的痛苦抉擇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航母夢”經歷了“買還是造”的痛苦抉擇。上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終止了軍事建設中一些不切實際的計劃,將經濟建設確立為國家發展的核心。從表面上看,這使得“航母夢”更加遙遠,實際上卻使中國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為日後建造航母打下了基礎。
當時,中國剛剛打開大門,在外界的新技術面前,很多人失去了追趕的信心。“造不如買,買不如租”一度充斥著不少人的頭腦,他們希望通過購買方式,盡快更新陳舊的海軍裝備,提升海軍實力。1980年,中國開始與英國接觸,計劃從英國購買42級驅逐艦,並引進技術,改造中國自己的051級驅逐艦。42級驅逐艦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驅逐艦之一,如果中國能夠購進這一驅逐艦,對海軍戰鬥力會有極大的提升。但是,英國人提出了讓中國難以承受的高昂價格,同時也拒絕進行技術轉讓。這項購買計劃最終宣告失敗。
這次經歷,讓中國領導人意識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實現軍事現代化;只有自主研製出先進的驅逐艦,具備了現代化的造船能力,中國的航母計劃才能夠有所依托。1983年,中船重工701所的全體研究人員聯名上書,建議獨立自主地研發驅逐艦。鄧小平當即拍板:“還是自己搞放心,不會被卡脖子。”從此,中國海軍走上了一條自主研發的道路。通過艱苦努力和不斷學習,我國相繼研發成功了“江湖III”級護衛艦、“江衛”級護衛艦、“旅大”級導彈驅逐艦等。至此,中國解決了“買還是造”的問題,造船業逐步走上了一條良性發展的道路。到了這個時候,中國的航母計劃雖然依舊停留在圖紙上,但放飛夢想的時刻越來越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