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一22、蘇一35這些傳統構型超機動向量推力戰機,搭配“陣風”那樣的航電系統,外加類似Epaulet之類的環場微型雷達,或搭配“颱風”’那樣的航電系統外加環場紅外陣列及鐳射測距機;以RVV—AE—PD、“流星”為中遠程火力,“米卡”、R一73M2、IRIS—T為近程火力並有拖曳誘餌、致盲鐳射等先進自衛系統;雷達反射截面積在0.05平方米以下,就大致就是理想的“反F一22"戰機。
結語
本文大致探索出僅採用俄、歐系戰機于21世紀初的航空技術,就能造出符合需求甚至足以對抗天價F一22的“反F一22”戰機。這是基於對“極端追求F一22思路”的反思,但仍不應本末倒置而忽視F一22的設計思想。畢竟,即便本“反F一22”真的存在,且與防空體系有了完善搭配,也只能做到“有對抗F一22之類隱形戰機的機會而不被痛宰”的能力而已。F-22這樣的全隱形戰機讓絕大多數兼顧探測距離和精確度的防空體系(如區域防空導彈用的)波段雷達)失效的事實仍然存在,而F一22追求的隱形性能也是“反F一22”的重要指標,只是不要求做得那麼徹底。
本文要表達的是,雖然F一22擁有無可否認的優異性,但即使是採用F一22之類隱形戰機空軍之攻擊時,也無法改變防空體系力有不逮的事實,且F一22在攔截F一22的能力方面恐怕反而不如“反F一22”,因此與其砸下大量資金從無到有開發“仿F-22”,不如以相對較少的經費、用幾乎已存在的技術拼淒出“反F一22”,作為在真正能反制隱形空軍的防空體系問世前的過渡方法。
另外也可說,在分析戰機性能時,除了像今主流般以F一22的眼光分析外,還可考慮“反F-22”的眼光分析之,後者更適合於低可探測度技術普遍使用的將來,戰機間互視距離拉近至50一100公里的情況。(來源:《國際展望》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