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R一77與RVV-AE—PD所用的網格尾翼非常理想,擁有控制力矩大、所需轉矩小、控制律易於編寫、機動阻力小等特性,特別適用於超音速飛行,因此對長時間超音速飛行且常須對付突發性目標的衝壓空對空導彈而言,格柵彈翼是最佳氣動控制面。
擁有向量推力控制(TVC)的無翼面衝壓空對空導彈亦是對抗隱形戰機的可選武器。導彈由於無翼而,因此能有較高的速度,又由於衝壓空對空導彈幾乎全程有動力,故TVC也幾乎全程有效而擁有全程高機動性。
筆者以為,射程與重量略大於“流星”,採用網格狀氣動控制面或TVC控制的衝壓空對空導彈,是未來中程空對空導彈的最佳選擇。
對21世紀初期戰機而言,以往俄制米格一29、蘇-27的獨門絕技——頭盔瞄準器搭配離軸發射導彈——已成為近距空戰的主要模式。目前所有新一代格鬥導彈,如俄制R一73系列、美制AIM一9X、英制ASRAAM、德制IRIS—T、以制怪蛇一IV型等,均具備這樣的能力。
配有這些導彈的戰機在近距空戰遇上配備傳統格鬥導彈的戰機時,無疑享有絕對優勢。但同樣配有這些導彈的戰機較量時,卻不會因雙方皆具有離軸攻擊能力而打成平手。這是因為導彈進行離軸攻擊時,在瞄準線上初速較小且一部份能量耗損在轉向過程中而造成射程衰減。
在高空,最大射程15公里與30公里的短程導彈對90度離軸角處迎面而來的目標,最大射程分別估計在10—20公里左右,對後方來襲目標射程估計在5—10公里左右。若進一步考慮中低空空氣密度較大而造成的射程衰減,在實戰環境中並不能永遠以為離軸導彈對視距內日標“見敵必殺”。如果要提升近距空戰獲勝概率,除頭盔瞄準、離軸發射技術外,還應要求導彈射程須大於傳統格鬥導彈。另一方面,要求戰機本身具備高指向性,以在必要時補償導彈射程衰減。
但是,導彈射程增加意味著較大的重量。例如,R-77的高空與低空最大射程分別約100公里和25公里,若其裝上TVC,重量就會上升到175公斤,是一般格鬥導彈的1.5—2倍,嚴重限制其作戰使用。
至此,衡量需求與對同類產品比較所得折衷方案為:21世紀初格鬥導彈最大射程應達30公里甚至40公里以上。此外,為確保級大離軸角與極低空速時的發射初期高機動性,向量推力控制應列入必備項M。另一方面也可觀察出,為滿足上述需求,短程導彈突破100公斤已在所難免。現有新一代格鬥導彈中,R一73M2、IRIS—T、“米卡”已基本符合本文設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