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定位法原理是利用2具(或以上)在不同位置的探測器來探測目標方位,然後運用三角幾何原理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這種定位方法老早就用在戰機上了,相關的計算軟體幾乎是現成的。但高品質熱像儀同時也會有比較大的尺寸和重量,無法像RWR天線那樣分佈在機身周圍。若硬要在機身不同位置塞入2具以上的熱像儀,必然造成機身結構大改,進而造成重量與成本的大幅增加。
因此,廉價而可行的方法是;通過資料鏈將2架裝有熱成像儀的戰機獲取的方位資料綜合,算出目標距離。在俄、歐的新一代戰機中,都裝有熱成像儀和寬頻資料鏈,而機隊內相對定位也是早已成熟的技術,因此理論上通過軟體便能讓俄、歐新型戰機具備這項測距能力。只是戰機飛行時相對位置不斷變化及相對定位系統的誤差,精確測距還難以達到。
這裏所謂的“最後防線”,是指戰機周邊數公里至10餘公里範圍內。F一22的狀況意識(SA)能力很強,其APG一77雷達擁有極大的探測距離(對RCS為1平方米目標探距在200公里以上),ALR一94雷達預警接收器預警範圍遠至460公里,並有戰機間資料鏈、戰機與預警機間資料鏈獲得僚機情報。但在近距離SA上F-22仍有其不足:缺乏環場測系統,對於近距離威脅除雷達可視範圍外,僅能通過資料鏈取得僚機資訊,而不能自主發現。
由於目前F一22享有隱形技術的絕對優勢,且美國空軍也有預警機數量與指揮能力的優勢,因此F一22短期內沒有要應付不知從何而來的敵人的顧慮。然而對其他國家而言,用於探測來襲導彈並判定威脅等級的近距環場自主預警能力就相當重要。歐洲新一代戰機如“颱風”、“陣風”等,皆擁有完善的近距告警系統。
目前近距自主探測系統,有被動的環場紅外/紫外探測器及主動的環場雷達等,各有其優缺點。在被動探測方面,導彈飛行之任何階段都要發出紅外幅射,而紫外線主要產生於火箭工作階段,故紅外探測能探測任何階段任何導引方式的來襲導彈,但探測距離較短(應在1O餘公里),且只能測向而不能測距、測速。環場主動雷達則有較遠的探測距離,且能測距、測速,增加判斷威脅等級的參考依據。但雷達的方位精度不如紅外探測器。
簡言之,紅外探測器是必須的,技術上也最為成熟(如俄國80年代就推出MAK系列導彈來襲告警器),且經證實虛警率非常低。若經費及技術許口丁,則再添加主動環場探測雷達,主動環場雷達通過測速,能判定目標種類,其測距資料能供自衛系統選定適當的反制措施,當然,它也能確保近距內空戰時我機在任何姿態都能自主掌握附近敵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