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武器知識:反F-22戰法及技術點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16 11:26:12  



  有資料顯示,蘇一35安裝在機背上的告警器能引導R一73攔截來襲導彈;德國在幾年前也意外發現IRIS—T有此潛力。倘若這種技術實用,可在致盲鐳射使用無效後,在拖曳誘餌使用之前先行發射導彈將敵導彈擊落,使戰機不必進行反制機動,而繼續執行既定任務,至不濟還可作為一切反制無效後的最後保命手段。

  筆者認為,主動攔截特別適用於半隱形戰機遭遇隱形戰機後的空戰狀況半隱形在發現隱形戰機時,對方首波攻擊可能已發動,此時若採用傳統反制措施,即使成功也難有還手之力;倘若能以致盲鐳射及空對空導彈主動攔截,便能夠化被動態勢為對等甚至進而掌握主動。

  空空武器系統

  中遠端導彈

  在低可探測技術普遍使用的21世紀空戰環境中,除F-22、F一35以外的戰機彼此以雷達探測的距約50公里級或更低,當低可視戰機以雷達探測F一22時,發現距離更短至30公里以內甚至視距內。這意味著,在90年代未戰機於100公里左右發現目標,卻要等到30公里左右方能完成肯定的敵我識別的狀況,在新一代戰機上應不會再發生。取而代之的是在數十公里內才發現,但一發現就進入交戰。空戰節奏將更緊湊;就用於爭奪空優的中遠端空對空導彈而言,應強化100公里以內的性能。

  衡量上述需求與各國中遠程空對空導彈發展趨勢可發現,衝壓空對空導彈相較于傳統火箭動力導彈擁有壓倒性優勢。首先,它可在尺寸噸位不變的情況下,擁有遠得多的不可逃脫射程。如“流星”導彈發射重量與R一77相當,但不可逃脫射程達80公里。有了“流星”這類導彈,戰機在發現半隱形戰機後幾乎可迅速發射導彈,而省去使用火箭動力導彈前還要詳加分析目標飛行動態、判斷命中機率的步驟。

  “流星”的射程固然夠遠,但在對抗F一22這種全隱形戰機時仍不能完全補償光電系統的測距誤差。在搭配測角精度5秒的熱成像儀進行熱像火控法時,“流星”80公里的不可逃脫射程最遠只能保證打到70公里的大目標及35公里內小目標;若不可逃脫射程為100公里則最遠可保證打到85公里大目標及43公里小目標。後者對隱形戰機的攻擊能力已相當於隱形戰機對半隱形戰機的最佳攻擊能力。若以“流星”導彈的不可逃脫射程與最大射程之比例(0.8)類推其他衝壓空對空導彈,則最大射程160公里的PVV-AE-FD導彈的不可逃脫射程近130公里,對隱形戰機更具威脅(只是RVV—AE—PD重達225公斤,對中輕型戰機而言重量過大)。

  另一方面,半隱形戰機的普遍使用,使中遠端空對空導彈不能只追求高射程,而應強調全程高機動性與高操控性。低可探測技術的普遍使用使空戰節奏變得更緊湊,戰機從發現目標到可發動攻擊的間隔短暫,難以充分準備,因此導彈機動能力不能過低。特別是搭配熱像測距法時,目標不是1個點,而是在某個距離區間內的無數可能點。在打擊這種不確定目標時,是對該距離區間的下限設定最佳距徑去逼進後,沿可能點構成之直線飛行至導引頭發現日標為止。如此一來,目標對導彈而言更具有突發性,這就要求導彈必須全程具備高機動性與高可控性,像AIM一120那樣對目標設定最佳逼近彈道的作戰模式,在“反F一22”對抗隱形戰機時幾乎派不上用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