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剖析蔡英文的“中國政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2-21 11:31:02  


 
  “台灣前途決議文”對於台灣的定位是直接從政治體制的角度來理解,經過威權體制的改革與民主政治的檢驗,儘管憲法上的國家名稱仍是“中華民國”,而民進黨也認知到這個事實,但對於“中華民國憲法”仍不認同,希望未來公投制憲。故說台灣實質上已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對外不再堅持使用“中華民國”名稱,是希望台灣與“中華民國”之間可以脫鈎,因此外界認為“台灣前途決議文”是一種台獨的宣傳品。

  蔡英文在本次“總統”大選提到“台灣是中華民國”的發言,和“台灣前途決議文”仍有不同之處。蔡是以台灣歷史的角度來說明台灣與“中華民國”的連結。依照蔡英文的說法,“中華民國”只有一百年的歷史,相反,台灣擁有三、四百年或更早的歷史記憶,“中華民國”的政府在1949年後才來台灣進行統治,因此台灣人民對“中華民國”的政府的情感不深,連結發生斷裂,但隨著60幾年來民主政治逐步深化,基於民主理念的“包容”,故說“中華民國就等於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可以說蔡英文間接的也能包容“中華民國憲法”。

  但對國家名稱來說,與“台灣前途決議文”相同,蔡英文並非就認定是“中華民國”。她說“叫中華民國或是叫台灣,都是我們台灣的政府,所以有人喜歡叫中華民國,有人喜歡叫台灣,我們都可以包容”。顯示她將“中華民國”看成是一個政府的名稱,如同平常稱執政黨為國民黨政府或民進黨政府。故對於國家的名稱,她在嘉義競選總部上說“台灣是一個我們國家主權意涵的地方,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再次說明了蔡英文認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二、提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看法,就是台獨借殼論

  蔡英文在雙十“國慶”前夕,提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看法,是想把二者之間劃上等號,企圖為她的“台灣共識”先鋪上第一層內容。但是這種說法實際就是台獨借殼論,台灣內部還是有人不能贊同,因此覺得有必要說出這些“久說似成真”的謬誤。

  首先就法而言,“中華民國”的領土範圍(憲法本文第四條),或是台灣是“中華民國”主權下的“台灣地區”(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這些規範在台灣民眾心目中都非常清楚,因為歷經多次修憲,領土條款只有從國民大會調整為立法院為修法主體外,其他內容包括“彊域範圍”始終沒有變更過。若時至今,仍有民眾認同不一樣,那也只是因為他們內心認知的基礎相異,但不會涉及到憲法條文的“模糊性”。即使再談到法律,“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還經過民進黨執政時期(2002年)的修訂,條文中還清晰規定:“台灣地區”:指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大陸地區”:指台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沒有指出“中華民國就是台灣”。

  再就現實而言,“中華民國”政府統轄下的“台澎金馬地區”,台灣固是主體,但尚有澎湖、金門、馬祖等離島。而且金門與馬祖尚編制在福建省。所以,台灣如被認為是“中華民國”政府目前統轄下的領土,也只是其中的一部份。即使“台灣”一詞就是“台澎金馬地區”的通稱,我們在南中國海仍有海巡署官兵駐守的“太平島”,也不能就這樣輕易的排除在外。

  其次,國際社會對“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說法也會存疑:那就是在國際法上,今後將如何視待“台灣”,因為那勢必會涉及對“中華民國”的定位。譬如說,在一些非邦交國家,我們仍可設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一旦“台灣”就等同“中華民國”,給對方帶來困擾不說,甚至這種實質的外交模式也將不繼。而且對友邦國家來說,他們外交承認的“中華民國”如等同於“台灣”,那麼面對一個與中國大陸徹底撕裂的國家,除了要在它自己內部作“自圓其說”的辯調之外,也將面臨北京嚴厲的挑戰。畢竟過去對“中華民國”的外交承認,尚可在“一個中國”的模糊大傘下,廻避造成“二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尷尬現象。

  最後,值得我們需要警惕的是,蔡英文的說法是導引北京將祭出“通牒”的最大動力,結果“台灣共識”尚未滙聚,台灣已備受威脅與壓力,徒增台灣內部升起新的爭議。我們再仔細回憶一下2000年的“中共國防白皮書”以及2005年的“反分裂國家法”,裡面提到就算用“中華民國”名義,但因會導致“兩個中國”的實質,或是“形成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的事實”,北京當然被迫就採“非和平手段”來因應。再回到2000年至2008年陳水扁執政時期的“烽火四起”歲月,當然沒有必要,也沒有多少人願意。

  結論

  筆者個人並不喜歡要去運用來自對岸的一些說法,來壓縮台灣需要“發展”的空間,因為這不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正途。對蔡英文及民進黨來說,如果現階段中兩岸尚有一些模糊的說詞,如“九二共識”,或“各自表述”,既對台灣內部沒有造成傷害,也可迴避來自北京的挑戰,台灣實在沒有必要直接去向北京宣戰。

  再就“模糊論”來說,兩岸之間由於歷史原因以及長期隔閡,一旦恢復接觸,某種程度上是要對一些需要界定的原則及立場,作模糊的界說,這樣才可導致兩岸最終的“勉強接受”,這本就是“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精神所在。不過,對蔡英文及民進黨來說,當北京本來已經沒有賦予太強的信任,如果他們仍在循求傳統,尋求“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結果,可能就不宜有太清晰的“政治訴求”,如主權分割或領土獨立。可惜的是,一句“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說法,已讓蔡英文沒有迴旋的空間。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11月號,總第167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