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角度講,房價大幅上漲帶來的客觀上貨幣貶值,必然會衝擊資源性和基礎性產品價格,加速社會的“通脹預期”。近來已經有媒體為豬肉價格“平反”,將房價列為通脹的“帶頭大哥”。
此外,房價的快速上漲,也增加了民眾的生活壓力。“房奴”們被每月的高額房貸壓得喘不過氣來,必然縮減用於教育培訓、旅遊等方面的消費和投資支出,購買力被嚴重透支,給中國當前最為急迫的啟動內需帶來負面影響。
更重要的是,一個城市不可能僅為精英階層服務,當大多數人無法享受到居住權利而某些特殊人群卻可通過“特殊手段”獲得更多房產資源時,在某種程度上會激起民怨,引發深層次的社會矛盾。
因而,抑制房價對北京當局來說已迫在眉睫。事實上,中國官方今年以來屢次釋放收緊信號。除了此前的二套房貸收緊外,加速保障性住房建設,國土部近日還放出了將嚴厲打擊囤地的消息。
但與之矛盾的是,地產開發商們仍一片樂觀。他們一面大手筆圈錢搶地,不斷締造一個個新“地王”神話,一面為房價的繼續攀升“煽風點火”。充滿爭議的地產商任志強近日又放一“炮”:土地供給減少將導致價格繼續上升,房價在下半年還得有一輪漲勢。一些學者專家亦為其呐喊助威,被稱為“索羅斯中國門徒”的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岩石更拋出“北京、上海房價未來5年漲一倍”的言論……讓那些遲遲難圓住房夢的普通百姓不寒而栗。
開發商的底氣或許源自對官方政策底線的揣度和利用——政府為了讓宏觀經濟有一定的支撐,必須確保樓市穩定。他們在官方“保成交、保供給”的政策中讀到了“供應緊張、流動性充裕”等於己有利的信息,因此敢於大膽提價。
樓市儼然已成失去理性的“賭場”,不僅開發商在賭,銀行也通過大肆放貸加入遊戲,實體經濟在振興無門的情況下亦把流動資金注入樓市股市,一些手頭寬裕的百姓靠購買多套房產為自己的資產保值,甚至政府也有“私心”,希望用房地產的泡沫為宏觀經濟的企穩贏得時間。而各地政府通過拉抬房地產業,作為吹漲GPP,抹亮政績的“竅門”,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這種“政績”在多大程度上要以老百姓的福祉為代價,就很少理會了。
再有,貌似“繁榮”的樓市,高得嚇人的房價,絕非經濟復甦的信號。儘管房地產被中國官方視為經濟支柱產業,關係著上下游諸多產業的生存與發展,但任何違背經濟規律、背離消費者收入比例的“繁榮”都只能是“短命”的,甚至會影響到其他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由多方合力營造、不斷膨脹的虛幻泡沫,最終總會破滅,建築在泡沫之上的樓房也只會如“樓脆脆”般站立不穩。美國房市泡沫破滅的危害難道還不夠大,教訓還不夠深嗎?
進入7月下旬以來,大陸樓市已顯露出疲態,“量跌價漲”正警示樓市風險。目前,中國經濟企穩跡象的基礎還相當脆弱,財政和貨幣政策也未到轉向的時候。但住房不是普通商品,它與民生息息相關,特別是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家”還被賦予了團圓、歸屬的意涵,因而,官方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必須“動真格的”,特別是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並從土地、信貸、稅收、監管多項政策入手抑制房價的非理性上漲,不要讓屬於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淪為“奢侈品怪胎”。只有讓房價回到理性軌道,才能讓國人早日圓了“居者有其屋”的夢想,同時也讓中國經濟的未來不至於過早被透支。 |